四位纪实摄影师给我们呈现他们的“观照”,这么一个执着纪实摄影的群体非常不易。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有公职,要么在业余时间里,要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不忘记录身边的生活和真实,如实的反映他们的观照,这些令人感动。他们的“观照”让我们看到了纪实摄影的希望。
张桂林作为一个精准扶贫的干部,他为我们带来了他亲身经历的《脱贫路上》,他对中国乡村精准扶贫的观照非常有意义,他以影像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一个时期内的一段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他观照到他人的贫困生活的现状,既记录了自己怎么参与的,也记录了政府如何脱贫的客观现实。以他身处其中的独特身份去记录,去观照,为中国精准扶贫留下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历史影像文献档案。
郑刚同样作为一个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他的《中国乡村医疗》为我们带来了他熟悉的中国乡村医疗的真实观照。他的作品采用的是档案取样式的系统拍摄,既有不同的乡村诊所室内室外的景观纪实,也有不同病人的状态,还有乡村医生的真实写照,他以自己的观照正在为建立一份系统的中国乡村医疗影像文献档案在不断努力,他一直在继续完善,尽可能的完整的再现中国乡村医疗的现状和它正在发生的改变。
詹文峰带来是《挖藕人》,他继承了他上一部纪实作品《今日演出》的风格,那是对一个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崇阳提琴戏的人群的一种观照,如今挖藕人也是对一个特殊群体的人文观照。他记录了那些冬季从北方赶到南方挖藕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是不畏寒的反季“候鸟”,摄影师走进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他人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从而照进我们自己的生活,受到激励与鼓舞,这正是纪实摄影的功能。
唐雁军的《不知所“错”》则是对街头民生的观照,街头的日常生活就是摄影师生活的城市生活的写照,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日常生活的感动与幽默。在轻松自然抓拍的真实画面里,我们看到国人日常的真实状态。
他们的这些纪实作品,影像之外,皆体现了他们的人文观,世界观,他们观看世界的观念与观点,同时,他们的记录都是在照见现实,同样是在照见自己,有观念的去记录客观,观照现实,记录当下,这就是他们的“观照”。
时间:2017年2月9日上午9:30
地点:咸宁市博物馆3楼
市博物馆免费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9时—17时(16时停止入馆),周一全天闭馆。
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
影作者希望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展示来自基层的纪实摄影作品,将最质朴的美传递给老百姓,引起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纪实摄 影艺术的共鸣。
这次展览共展出咸宁的四位纪实摄影师张桂林的《脱贫路上》、郑刚的《乡村医 疗》、詹文峰的《挖藕人》和唐雁军的《不知所“错”》四个纪实摄影专题、共计60 余幅图片,展览至3月5日结束。
对于普通民众的艰辛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詹大师的作品充裕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摄影师的抓拍,抓住街头瞬间的精彩。
这样的生活城市人可能闻所未闻
郑刚老师是一名医疗工作者,他的摄影题材关注医疗行业,特别是农村医疗状况的展现会让更多人来关注。
观众很多的啊
开展前新年相关领导参与简短的开展仪式
詹文峰作品:
《不畏寒的反季候鸟――挖藕人》
长江中游南岸――湖北嘉鱼县,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 长江冲积平原所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使长江流经境内百余公里;境内有大小河流十几条,并且穿境入江;境内多湖泊,河湖密布,大小湖泊近二十多处,总面积共123.67平方公里。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地带。自古以来嘉鱼就盛产莲藕,只要有湖的农户或多或少都种植了莲藕。现在产业化大规模种植莲藕,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催生了“职业挖藕人”......
每年9 月到来年3 月间,嘉鱼的珍湖、黄沙湾等区,挖藕人以湖为家,结队组合,哪里有藕挖,就到哪里挖。挖藕人是来自湖南、安徽、广西、江西、湖北等地的农民,40 岁到50 岁之间的居多,最小的20 岁,最大的68 岁。他们采用的是传统挖藕方式:锹挖,手刨,肩挑,船运。
“挖藕是个技术活,没挖好会将藕挖断或挖破皮,出现灌泥,藕就很难卖出好价钱。”孙叔宝来至安徽芜湖,祖祖辈辈都是干挖藕这行。66 岁的他,挖藕长达50 年。 “这么多年来,孩子们的学费都是从泥里‘挖’出来的。”来至湖北孝感的杨涛说,长时间跟淤泥、冰水打交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因此落下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根。每到年关,他们只希望多赚点工钱,早点与家人团聚。
时至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挖藕人就像不畏寒的反季候鸟,年复一年地舍弃天暖的地方,向最冷的湖区而去。他们远离家人,没有休息日,每天早上5 点起床,晚上8 点休息,在冷水和淤泥中作业12 个小时,在肥沃的水土中“淘金”。他们用原始的手艺养家糊口,同时也保留了一份珍贵的中国乡土景观。
詹文峰,出生武汉江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始终以咸宁本土为题材,带着温度记录鄂南大地的人和事。著书《乡音》-湖北崇阳民间提琴戏班影像(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湖北崇阳提琴戏》参加中国.杨柳青第一届国际民俗大展,并获得展览大奖;《我的街头》入选第六届国际大理摄影影会和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不畏寒的反季候鸟――挖藕人》入选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今天演出》湖北崇阳民间提琴戏班影像共21幅作品被咸宁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并获得首届咸宁市香城泉都文艺奖。
郑刚作品:
《中国乡村医疗》
作者利用工作之余深入乡村一线,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利用镜头记录了湖北省咸宁市6个县市区,200多个村卫生室。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乡村医疗的现状(基础设施、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农民就医条件),旨在反映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重要基础,乡村医生是农民健康的“守护神”,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和农民的健康保障程度反映了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医改实施以来,通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乡村医疗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只有农民的健康才有全民的小康!
郑刚,就职咸宁市卫生与计划委员会,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咸宁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 “ 中国.杨柳青”第一届国际民俗大展——《湖北崇阳提琴戏》策划人,作品《乡村医疗》获16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优秀纪实摄影师奖,作品《围城》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上比赛特等奖,作品《晒金秋》获湖北摄影家比赛优秀奖,作品《收获的喜悦》获湖北省摄协“水韵嘉鱼”优秀奖。
唐雁军作品:
《不知所“错”》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嘴笨,语拙的人,可有时候有想表达一下。怎么办?发现拍照片用图像说话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举起相机咔嚓咔嚓就有,简单方便,而且直观形象。走上街头,开始是强迫自己的方式,因为街头在我固有的观念中,是以一种负面形象呈现,是纷繁杂乱的缩影,不太愿意走上街头。但又想表达一下,在矛盾纠结中走上街,在不知所措中行走,走着走着,拍着拍着,我的感觉慢慢发生变化,过去的观念慢慢退去,新的认识慢慢生长,矛盾纠结没有啦,再也不见脏乱差啦。街头不断让我触动,感动,不断让我变换角度来观察来思考。更没想到的是街头不断呈现的“不知所‘错’”让我莫名惊喜。真好,比想表达还好。
唐雁军,男。在湖北省咸宁市工作生活。2011年,因憧憬远方而端起相机,2012年开始,节假日经常揣着相机在大街小巷转悠。2016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
张桂林作品:
《脱贫路上》
张桂林,男,湖北咸宁人,供职于咸宁市国税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咸宁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人文纪实摄影,作品荣获:2005年湖北省第二十一届摄影艺术展银奖,2007年湖北省第二十二届摄影艺术展铜奖,2011年湖北省第二十四届摄影艺术展银奖;2012年湖北跨国大师培训班摄影比赛一等奖;参加2014、2016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