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体验了全国14个城市关于土地日的相关内容之后,是不是发现,原来“土地”的含义竟然是如此的博大,同时意识到,“土地”离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近。今天,关于土地日的直播结束了,大家可以在【直击各地】中看到全部直播回顾,希望大家都能够热爱我们脚下这份土地,我想,这就是“土地日”的意义吧!
【昆明】咱们今天的土地日直播就到此结束了,感谢风之末端老师的鼎力相助,让我们了解了滇池的文化和它的“前世今生”,同时也警醒大家一定要保护、节约土地资源,爱护我们共同的高原明珠和我们可爱的昆明!
【昆明】风之末端老师谈及滇池这边的的风水问题,东边主木,容易出状元,而俊发的生态半岛就在昆明大环境的东边,那是不是住在这里就要出很多状元了吗,哈哈!
【昆明】生态半岛的宁静经理介绍说,在湿地环绕的这个区域,负氧离子含量已高于城区30倍,这也是西亮塘湿地公园和海东湿地的功劳。
【昆明】新闻报道盘龙江有人游泳、偷钓,都被禁止了,就是为了进行环保和保护大家的安全。而有的市民也往滇池水流域里倒脏水,这些都是与环保相悖论的,风之末端在直播里呼吁更多的市民,遇到这些破坏环境保护的人要用手机拍下来,要让更多的人对此引以为戒。
【昆明】目前,昆明在滇池流域实施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在湖滨一级保护区33.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四退三环”,完成滇池湖滨退塘退田3000公顷、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5万。历史上首次出现“湖进人退”,相继建成王官、斗南、东大河等湿地。
【昆明】把滇池留下来,才能给子子孙孙留下一个大宝库。“湖进人退”的今天,昆明人要把亲水文化拉回来,才能让我们跟大自然、昆明更加的亲近。
【昆明】为了治理滇池,滇池边也建起了很多的湿地公园,这使得滇池边的空气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小编我第一次来这边也感觉到空气清新,整个人清爽极了!咱们旁边就有唯美至极的西亮塘湿地和海东湿地。
【昆明】元代时期,昆明人王升撰写了一首《滇池赋》,描写滇池的宏伟气象,"一碧万顷,渺渺茫茫",对昆明的秀丽风光和富庶景象也做了生动再现"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船风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这也让滇池被更多的人熟知,喜欢诗词歌赋的小伙伴们也可以找来读一读。
【昆明】小编现在正呼吸着被“地球之肺”——湿地,净化着的滇池湖畔的鲜美空气!四周是鸟鸣,感受着真正的鸟语花香!
【昆明】谈及滇池治理,风之末端老师说道,每年的政府报告里都提到昆明的治理,大家也会注意到,曾经大家都是用含磷的洗衣粉,而现在昆明市民都是用无磷洗衣粉,而一些向湖中排污的现象也得到了很大的遏制。政府也对滇池治理投入了较大的资金。
【昆明】云南有十八怪,其中有一句是“粑粑叫饵块”,曾经滇池的渔民出海打鱼都要带上饵块,其一,是为了充饥,其二因为饵块是米做的,粘性比较强,如果船有缝隙,就用饵块来填补
【昆明】好多人都不知道滇池捕鱼,在历史上,滇池生产文化丰富,由于滇池东岸地势平缓,所以以农耕为主,而西岸以捕鱼为主,滇池是渔业的一个宝库。其次,官渡古镇边上出现过万年前留下来的螺丝壳。于是发现当时的人就靠吃螺丝,以至于到最后大家都说官渡古镇是建在螺丝壳上的,被称作贝丘文化。
【昆明】曾经的滇池是来调节昆明的空气干燥度的,随着滇池面积的缩小,而昆明的降雨量是不够的,把昆明变成了一个干燥的城市,导致了大家感觉到昆明的时节已经不正常了,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凉。就像今天,本来已经不属于雨季了,小编们可以带大家逛湿地公园,但是一场大雨把我们困在了这里。突然想起“六月的雨”,“一场雨,把我困在这里…”
【昆明】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今马街山脚。在战国至西汉的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龙头街和黄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缩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库容也与面积同步不断减少,唐宋时18.5亿立方米,到清代为16亿立方米,1947年估算约15.7亿立方米,今天库容仅13亿立方米左右。
【昆明】风之末端老师介绍道,滇池其实是地震后陷落的一个湖,唐宋年间滇池真的是所谓的五百里滇池,他在历史上有很多改变,最早远古时期时候滇池水是玉溪刺桐关流入红河,而三万年前的滇池是从昆明螳螂川流出。
【郑州】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这些“智力、脑力、体力”一级棒的测绘男人帮们的辛勤付出,透过直播零距离认识测绘工作,为这份敬业的精神点赞!
【郑州】有网友问,测绘男工作那么辛苦,是不是不好找女朋友?不不不,张院长说,测绘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已有较大的改善。而且测绘男吃苦敬业的态度,很抢手!从事测绘行业,首先要做好敬业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工程测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容不得一点点马虎。
【昆明】我们昆明的直播也开始啦。下雨天,阻挡了我们去湿地公园的路,但是我们对滇池的热情不减!网易昆明小编来到了位于滇池湖畔的生态半岛,和云南著名历史研究学者风之末端老师一起聊聊“五百里滇池湖进人退后的今天”。
我们有好多路直播,如有有点卡,可以先看看其他城市的直播哦~
国家合法注册特级招魂师祖
好卡是咋回事!?
【佛山】来到今天最虐“单身狗”的地方!没错,就是嫁娶屋啦!
【郑州】了解这么多高精尖仪器大家可能觉得有些许枯燥,下面聊点儿轻松的话题。大家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在聊天室内互动哦~
【郑州】在未来,每辆车上安装北斗导航系统,违规变道的情况可及时会被发现。小编不禁感叹说,测绘与生活息息相关!
【郑州】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兴起并保持高速增长,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加快北斗地基增强系统CORS站网建设进度,推进全省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提升对公共服务所需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为新一代信息网络、物流交通、能源开发等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提供服务。据了解,2017年河南省每个县要建成1至2个北斗导航基准站,我省将以事业转型、产业升级为落脚点,提升地理信息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水平。
【佛山】这个湖南妹子第一次来岭南天地,就对这里的建筑和设计风格赞口不绝,还说要安利别的小伙伴一起来,哈哈哈哈哈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郑州】北斗导航地面地基增强系统的构造是什么样?又蕴藏那些高科技?听听这位测绘工作者为大家的介绍吧。
【郑州】面前的这个外形萌萌的仪器可以说是国家的骄傲。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卫星定位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安全、民用卫星导航应用有了自己的系统。它就是北斗导航地面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导航地面地基增强系统,高精度、全天候的定位,提供位置服务。最高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应用于无人机、无人驾驶、精准农业方面。
【郑州】前面援疆项目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戈壁滩70、80度的天气,汗流浃背如同洗桑拿一样。站在地表需要穿上特制鞋底的鞋,不然鞋底就随着高温融化掉了。而且昼夜温差大,对测绘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
【郑州】张院长讲述自己难忘的事,他说自己估计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郑州】在施工中经常看到,某处管线被挖断。这种情况就是前期测量没有到位,通过这个仪器可以精准测量金属管线。
【郑州】张院长手中拿的仪器是RD8000。RD8000采用电磁法探测地下管线,通过发射机对金属管线施加信号,在金属管线中生成管线电流并在管线周围产生二级磁场;通过接收机在地下地面测定管线的二次磁场,从而准确地确定管线的位置、埋深、走向、路径和信号电流强度。
【郑州】“管线探测工作非常辛苦,对于不好把握的地段需要反复进行测量。”说话间,这位老师的两鬓已被汗水浸湿。
【郑州】这位老师非常谦虚,工作十多年的高级技师,掌握了很多工作经验,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工作中,更准确把握波段点。
【郑州】只要不是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地形,这个仪器就能顺利完成工作。在仪器行走的过程中,信号接受器会在电脑上传输数据,形成波段画面。波纹越大,管线越粗。地质雷达1~8米的探测范围,地质条件好的状态下,达到10米。
【郑州】面前这个类似于小推车的仪器,是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仪器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遇上管线电波会反射出来,不同介质在电脑上形成的图像不同。张院长说,这个仪器最早的设计动力是考古,后来逐渐被应用于管线探测。在地铁的轨道建设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郑州】测绘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吃苦的精神,在张院长看来还需要具备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与农户进行沟通,顺利完成测绘工作。
【佛山】噔噔噔,我们已经找到第二个地点了哦。宝宝们,都认出来了吗?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龙塘诗社!
【郑州】“测绘与我们的生活原来并不遥远!”这位小伙,今天也是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