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直播已经落幕,明天同一时间,精彩还在继续!
今晚的演出既有男儿高蹈胸怀的伟力之美、阳刚之气,也有女子高贵典雅,浪漫情怀,营造出一幕幕别具风情的诗化的意境之美,给人以风格不同却异曲同工的审美愉悦。
艺术总是相通的,当我们以期许的眼光观看一些在民族化基础上更加侧重地域性表现的原创舞蹈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两句话。
在《卫拉特舞韵》犹如天籁,纯净和谐的歌声中,配合时尚而现代的舞蹈显现出当代蒙古舞各美其美的艺术魅力,将今晚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展演推向尾声。
蒙古男儿的洒脱豪迈,更有温柔如水的儿女情长,在最纯净的云朵之下,用最深情眼神望向女子,展现着最动人的草原儿女情长。
美丽的爱情最适合用舞蹈来呈现。这支舞是以蒙古草原为地域背景,讲述蒙古草原儿女的爱情故事。
一幅美丽的画卷展开,仿佛看到了大自然、大草原的风光,带领我们回到了与牛马为伴、雀鸟同唱的悠扬时光,勾起都市人对草原的向往,蒙古族群舞《卫拉特舞韵》正在表演。
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斗鸡、斗鸡舞,是苗族人民的一项历史悠久而富有深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演员双手背后,模仿斗鸡的动作惟妙惟肖,踩着节奏起舞,安静时互相观察,鼓声紧密响起时突然扑向对方。
苗族双人舞《斗》,生动的刻画了两只斗鸡如何大展雄风。
她再现了猎猎草原风、悠悠时代情,通过热情奔放或端庄蕴藉的舞动,描绘出草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蒙古族独舞《德吉》,舞台上蒙古女子蓝黄舞衣在身,一举手一弯腰,举手投足都有着别样风采。女子的舞步如蓝天的白云,热情奔放,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不断创造、传承,留下大量艺术瑰宝。舞剧《阿里路》再一次集中展现了是近年来吉林省朝鲜族舞蹈艺术。
舞蹈刻画一位了母亲,不为苦难,艰难前行!随着节奏逐渐加快加强,舞蹈动作也越来越有力。
朝鲜族群舞《阿里路》,悠扬的音乐与缓慢移动的舞姿完美融合,给首都观众带来一场视听艺术盛宴。
回族舞蹈产生与发展有着历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西域乐舞陆续传入中原。
站立时有时也做一些纤细的动作,舞蹈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回族独舞《美美的那一朵》,音乐细腻多变,清脆悦耳,舞者随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模拟性的舞蹈动作,上身随之缓缓摇摆,或轻轻踏步。
对于新疆蒙古族人民来说,弹起托布秀尔,跳起萨吾尔登,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艺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诉说记录着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据悉,蒙古族音乐“托布秀尔”已于2008年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蹈“萨吾尔登”项目于2009年9月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到底什么是“托布秀尔”,什么又是“萨吾尔登”?托布秀尔,新疆蒙古族特有乐器之一。造型美观而又制造简便,音色优美浑厚。“萨吾尔登”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卫拉特蒙古的一种乐舞的名称,是以蒙古族乐器“托部秀尔”(弹拨乐器)伴奏,以表现马为主、又可自由发挥的舞蹈形式。
蒙古族群舞《托布秀尔萨吾尔登》,弹着传统乐器“托布秀尔琴”,穿着蒙古族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在“托布秀尔”的节奏下,变换着“萨吾尔登”的舞姿,共舞生活,十分热闹。
你听不懂她们的语言,也不太了解他们的文化。但她们表演的美感,情感的真挚打动在场每一位观众,观众席的掌声迟迟难落。
一曲畲族歌曲响起,畲族群舞《山哈女》上演,发自内心的热情使其肢体语言和舞台形象更显质朴自然,打动人心,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畲乡风情。
男子开阔、粗犷、热烈、奔放、刚劲,女子沉稳、舒展、温柔。舞蹈体现蒙古民族本真的舞蹈,韵味醇厚地呈现了蒙古族人民曾经的美好记忆。
又一支蒙古族舞蹈登台,请欣赏双人舞《木伦河的歌声》。
敲黑板!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
从头到脚、从腰到臂,每一处的动作都恰到好处,来自上海歌舞团的舞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吸引着台下的观众,超高颜值和酷炫舞技让人过目难忘。
维吾尔族独舞《爱人去哪儿了》,一位女子在深夜中翩翩起舞,用舞蹈诉说着对爱人的思念。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