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馆长将“胶州作”技艺流程工作室免费对外开放,让更多人更清晰的了解“胶州作”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希望更多的古典家具制作爱好者来参观交流。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胶州作”家具制作技艺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历史意义,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胶州的科技和工艺水平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胶州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胶州人民的伦理观念和道德风尚。
终极大咖,胶州作的大仓库,这里是杨馆长做的胶州作古典家具,依据古代家具的精湛工艺改良和延续的一些创作!
杨馆长还是一位十足的奇石收藏家,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石乃园之骨”。此厅陈列各类奇石数百块。灵璧石,金钱石、试金石、大黄石以及木化石等。
师傅们在上漆,防腐漆,有时候上漆最少三遍,打磨五六遍,一是为了堵住棕眼,二是上漆后,面不平或砂纸打磨粗糙,就会显现出来,反复打磨五六次,方才出来线条流畅的胶州作!
刮磨。家具面光不光滑就在这一步,师傅要用这些打磨工具反复打磨
孙师傅给我们展示了传统手工的胶州作工艺,有时候一个榫和桙都要手工作,机器做是做不出来这个分毫之差的!
这是杨馆长的大徒弟,孙师傅,给我们展示了设计图纸,现在上好的木材用料昂贵,每次要根据客户需要,先设计图纸,然后再裁料,可以减少木材的浪费。
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不去追随自古以来的漆饰工艺,而是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质属性,以木材的自然纹理作为家具的装饰,每一块木材纹理都是经过精益求精的木工工艺制作和加工
这就是胶州作的工艺,都可以拆开,再组装,没有任何漆制,没有胶粘!
雕刻师傅在进行打磨,这个小件,要打磨至少一天半,越是精细越费时
选料
胶州作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一、设计:手绘设计家具图;二、选料:讲究木料的老、实、木纹、颜色的统一;三、开料:根据木料定出合适的方案,以便节约木材;四、刨料;五、画线;六、打眼;七、开榫;八、造型;九、组装;十、刮磨;十一、上漆;十二、打蜡。通过上述制作,一件“胶州作”古典家具完成。
这个是胶州作工艺与现代远红外保健功能的完美结合,此创新之作响应了国家号召的推动新旧动能转化
乾隆年间的工艺,现代化的样式相结合!
弥勒榻一般体形较大,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故又称"罗汉床"。罗汉床因其实用一直是备受欢迎。
这是杨馆长做的博古橱,采用的墨西哥酸枝,全部打磨无漆却光泽绚丽,这就是胶州作的工艺
胶州作家具制作技艺十分注重外部轮廓的线型变化,将其造型把科学性、艺术性和民族性融于一体,依赖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来实现。椅子“S”形靠背曲线,在展现其适应人体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造型特色。另如“马蹄足”、“反马蹄足”等的腿足,都是富有弹性且生动的艺术曲线。
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主要使用榫卯工艺和框架结构,榫卯是在两个木部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和卯的咬合,起到连接作用,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虽然每个部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胶州作”完整工艺从大约成型于明中期算起,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来,这种工艺一直以“口口相传,手手相教”为主要传承模式,不仅极少见诸史籍,即便一些身怀绝技的制作工艺师也极少留下名字
杂项厅本厅藏有古籍善本、各类民间医书著作、中国四大名砚民国时期通用券(其中,临郯(tan)费峄(yi)的流通卷,属鲁南地区抗日货币存世极少,极为罕见)
清朝时期的崂山绿石雕山子是目前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这一件五彩青花的残片;而到清乾隆以后青花瓷则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
汉代的青釉双系鸟纹壶为我馆镇馆之宝,带铭文的青釉极为罕见,目前各大博物馆均未见实物。
本厅陈列新时期时代的石器、汉代的玉佩以及清朝时期的玉镯、玉扳指、玛瑙鼻烟瓶、翡翠玉饰等十几种玉器。
胶州剪纸,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收藏的是著名剪纸艺术家高友三的作品!
管内陈列的大多是古典手工绣品,有平绣,疙瘩绣等工艺,有古时小孩的帽子,小姐们的肚兜,荷包,还有传说中的三寸金莲
这组古代厅堂的摆设叫做“八椅四几”,又称太师椅。背靠镶云石。椅面宽大,色泽典雅。椅几和谐统一,精雕细琢,富丽华贵。八椅四几相排,尽显藏家气势与尊贵。灵璧石。有着天下第一美石之称。集质,声,形,色为一身。木化石,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地质变迁,埋藏在地层中,经地下水化学交换,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存下来。形成木化石。
馆内现有明清式古典家具50多件,如南官帽椅、内翻马蹄腿平头案、罗汉床等,另外又有现代制作古典家具200多件。
三楼多为字画,有许多画家书法家因九兴博物馆的藏品和人气慕名而来,举办画展和书法展,馆长说博物馆的书法藏品因为画展暂时撤下来了,博物馆不光是参观浏览的地方,也是学者交流学习的地方!
这是书桌,也可称为平头案。是明代留下来的,采用了批麻挂灰的制作工艺,批麻挂灰是明代的工艺。使得家具更易于保存。
大家猜猜这间是清、奇、古、怪四室中的哪一实呢??没错!棋室!棋室,是一种古代书房的摆设。此室里面的一件榻或可称为罗汉床,是小睡或待客的一种坐卧具。博古架,也称多宝格,用于摆放玉器、陶瓷等新旧古玩艺术品。蝴蝶柜,放置物品、柞木家具。
清朝的榉木架子床,它是一种汉族卧具,架子床因床上有顶架而得名,结构非常稳定,中式的榫(sun)卯结构经过几千年的完善素有“万年牢”之誉,它的好处在于:(1)有了四周及床前左右两侧的围栏,让睡近床口的人,腰部不会有落空的感觉,也绝对不会有碌落床的忧虑,可以睡得十分放松。(2)把睡眠的空间缩小了,如果再加上围帐,便仿如一间小屋。绝对是藏风聚气!
这间呢是古室,普济堂初建之时为民间慈善组织,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顺天府府尹钱晋锡将王廷献等人的义举上奏,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书匾额“膏泽回春”,复御制碑文,以记其事。清后期,普济堂因管理不严,收养者大半皆为少壮游惰之人,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御史王振声奏请变通官设粥厂,改为教养局,用以工代赈形式救济饥困民众。至此普济堂从当初的单一救助,变成具有了教育的功能。而发展至今。大多用于医药店的名称。
明清家具馆—清、奇、古、怪四室。是根据苏州一庙宇庭院内的清、奇、古、怪四棵古木而命名。主播现在所在的这间是清室,(留声机-民国、)(红木插屏几案上的摆设)架几案是案的一种。清中晚期流行。当时称为几腿案、八仙桌只桌面较宽的方桌。每边可做两人。四面坐八人。民间雅俗八仙桌。八仙桌的传说很多。欧式椅,清末民初。红木博古架,类似书架。因为大多用于陈设各种古玩,故名为十锦格子。多宝格子。
九兴博物馆位于胶州湾工业园区,始建于2009年6月,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它的前身为胶州市九兴艺术馆,2010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2年12月20日山东省文物局正式批复成立胶州九兴博物馆,是一处集旅游、参观、学术交流等为一体的文化胜地。
今天主播有幸邀请到了胶州作”主要传承人——杨春生,杨老师今天将和主播一起逛逛九兴博物馆。
杨春生,清代杨家花园杨氏后人,收藏世家。自1988年成立胶州市永兴堂古典家具行起,便开始研究、修复“胶州作”家具,并于2000成立胶州市九兴艺术馆、胶州九兴博物馆,组织现存的具有“胶州作”传承手艺的匠人、自己的徒弟50余人进行“胶州作”古典家具的生产制作,其生产的“胶州作”古典家具,多次获国家、省、市金、银、铜等各项大奖。
胶州拥有4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底蕴非常的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的多,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31项,像胶州大秧歌啊,胶州茂腔,剪纸等等,今天主播带大家领略的呢是“胶州作”
主播已经就为,马上为大家直播[守艺人]栏目胶州作
“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于胶州九兴博物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山东省经济发达的青岛-胶州市,地处魅力的胶州湾畔,拥有四千多年历史古文化,造就了著名的三里河古文化,并孕育了法若真,冷枚,高凤翰和匡源等多位书画艺术大师。
“胶州作”完整工艺从大约成型于明中期算起,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来,这种工艺一直以“口口相传,手手相教”为主要传承模式,不仅极少见诸史籍,即便一些身怀绝技的制作工艺师也极少留下名字,普通匠作更不用说了。
主播将现场体验非遗工艺,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作——远红外线古典座椅,疏通经络,养身健体。还可参观胶州九兴博物馆,管内现有明清式古典家具50多件,如南官帽椅、内翻马蹄腿平头案、罗汉床等,另外又有现代制作古典家具2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