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最后,再次感谢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同时通过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这里,也向各位听众、观众和网友们表示衷心感谢,谢谢大家对郑州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中原大地历来是天下英才汇聚之地。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筚路蓝缕,铸就辉煌,成就梦想。今天,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一个更加美好的新郑州永远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共同梦想,郑州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热切期盼能有越来越多的英才了解郑州、关注郑州、走进郑州、建设郑州,与我们携手共进,同创伟业!
最后一项,举行“智汇郑州”人才服务平台上线启动仪式。有请“郑州人才特使”施一公先生、许家印先生、吕家进先生、李伯谦先生、阎连科先生、胡大一先生、王为工先生、陈肖纯先生移步主席台,共同启动“智汇郑州”人才服务平台!
第七项,欢迎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炯同志作重要讲话。
第六项,有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郑州人才特使”施一公先生演讲。
今天,托马斯·萨金特先生、张磊先生、海闻先生、毛大庆先生因故未能来到这里,来到现场的共有8位特使。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施一公先生、许家印先生、吕家进先生、李伯谦先生、阎连科先生、胡大一先生、王为工先生、陈肖纯先生移步主席台。
有请王炯书记、马懿书记为“郑州人才特使”颁发聘书。
首批担任“郑州人才特使”的共有12位,他们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 施一公先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 托马斯·萨金特先生;
全国政协常委、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 许家印先生;
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美国耶鲁大学校董会董事、中国人民大学校董会副董事长 张磊先生;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行长 吕家进先生;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海闻先生;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李伯谦先生;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阎连科先生;
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共享际创始人、董事长 毛大庆先生;
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胡大一先生;
旅美工商管理博士、美国世通公司联合创始人、美国3W公司董事长 王为工先生;
美国西亚斯集团董事长、亚太大学联合会主席、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人兼理事长 陈肖纯先生。
第五项,颁发“郑州人才特使”聘书。为了更好发挥杰出人士在招才引才中的突出作用,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的生动局面,我们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特别聘请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行业精英担任“郑州人才特使”。
请刘鸿亮院士、刘先林院士、周远院士、张锁江院士、王复明院士,以及李德仁院士的代表—长江学者邵振峰教授移步主席台,有请河南省委组织部朱是西副部长和郑州市 程志明市长为他们颁发证书、发放扶持资金。
李德仁院士
创新领军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引进单位:中牟县
入选项目:冷链物流中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产业化
项目简介:该项目围绕果蔬采摘后品质劣变、质量安全等核心问题,创建适合于不同大宗和特色果蔬的个性化配套预冷与冷链储运新技术,开发绿色、节能、高效的果蔬预冷、运输和商品化处理的新装备。
王复明院士
创业领军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土木工程专家。
引进单位:经开区
入选项目:病险工程非开挖修复及其产业化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我国基础工程水灾害防止难题,开发了以“无损检测”“无水反映材料”“非开挖维修”为特色的系统技术,解决了堤坝、土坝、高速公路、机场、隧道地铁、地下管道等基础工程设施渗漏防治和隐蔽病害无损检测与非开挖修复技术难题。项目研发成果被列入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市场前景广阔。
张锁江院士
创新领军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团队成员张延强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
引进单位:中牟县
入选项目:内置防热失控型高容量锂电池的研制及产业化推广
项目简介:该项目围绕新能源汽车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引入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制出内置防热失控型高容量锂电池并对其进行产业化推广。
周远院士
创新领军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引进单位:中牟县
入选项目:冷链物流中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产业化
项目简介:该项目围绕果蔬采摘后品质劣变、质量安全等核心问题,创建适合于不同大宗和特色果蔬的个性化配套预冷与冷链储运新技术,开发绿色、节能、高效的果蔬预冷、运输和商品化处理的新装备。
刘先林院士
创业领军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
引进单位:高新区
入选项目:新一代多平台多波段的移动信息采集系统
项目简介:该项目是由激光扫描仪、线/面阵相机、组合导航系统等多传感器集成的系统,可进行多平台、多波段信息采集。它作为高精度、高效率及海量实景三维数据采集手段,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支撑技术,更能为城乡规划、交通管理、城市管理、拆迁调查、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刘鸿亮院士
创新领军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环境工程专家,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引进单位:郑东新区
入选项目:城镇垃圾及生物质高效热解气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工程化
项目简介:该项目基于垃圾、秸秆生物质等物质转化能源化特性,以垃圾、秸秆制备高热值衍生燃料、高效热解气化能源化发电、二次污染控制为核心,开展关键技术、装备攻关与工程化应用。
第四项,请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跃华同志宣读《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刘先林等人才(团队)入选第二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的决定》。
这些政策饱含着郑州延揽人才的诚意和关爱人才的温度,相信一定能够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前来创新创业、创造辉煌。
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服务绿卡,根据人才类别分别确定服务事项,明确办理流程、办结时限和责任人。在相关职能单位指定服务专员,为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规范化服务。对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实行人才专员服务制度,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到2020年,新建30家院士工作站,对批准建立的院士工作站,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加大博士后工作扶持力度,经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可分别享受最高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资助。到2020年,各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达到100家。
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可享受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初创企业可申请参加我市举办的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可获得2—10万元创业奖励。实施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每年资助一批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境)外学习进修,根据培养时间和层次给予3—10万元资助。
出台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落户后暂未就业或创业的,按上述标准发放6个月的生活补贴;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
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支持高校、职业(技工)院校、企事业单位选派技能人才参加国际国内技能大赛,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 和“中原技能大奖”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
到2020年,在社会事业领域引进培养1000名具有国内外专业领域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在全国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行业影响的地方级领军人才、在专业领域成绩较为显著、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加快培育1000名左右网络传媒、城市规划设计、市政管理、环境工程、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骨干人才,形成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人才队伍。
到2020年,引进培养3000名科技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经认定的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项目所需,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5—10万元奖励。
对新培养的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培养单位100万元、50万元奖励。
对全职引进或新培养的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以及同等层次的国家级领军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给予2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在郑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的,无偿获赠免租住房。
助推高端人才集聚。到2020年,集聚100名左右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实现顶尖人才倍增。对全职引进或新当选两院院士以及同等层次顶尖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给予5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对全职引进或新培养的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以及同等层次的国家级领军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给予2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
“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的目标:到2020年,引进培育5~1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3000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社会事业领域领军和专业骨干人才,新增40000名高技能人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郑创新创业。全市人才队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的局面更加生动,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人才城市发展共同体。
第三项,请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焦豫汝同志发布“智汇郑州”人才政策。
让我们携起手来,使智慧之光普照中原大地,在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为河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而共同奋斗!
最后,预祝“智汇郑州”政策发布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郑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谢谢大家!
近一个时期以来,郑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充分论证,制定了“智汇郑州”人才政策30条。稍后,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焦豫汝同志将向大家详细发布。
近年来,郑州市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大力实施“1125”聚才计划,坚持招商引资引智引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147万人,政府主导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成546万平方米,入驻“三高六新”型企业2837家;拥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99家,其中省级592家、国家级39家;建成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99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人才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特征更加凸显。
同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相继落地郑州,尤其是国家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郑州乃至河南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郑州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