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直播结束,谢谢观看!
主持人:
谢谢王部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上午第一场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
王志刚:
从科技部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年轻科技人员,为他们创造条件,发现其中那些安安静静的、把科研创新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职业选择的,以及通过科研体现自己一生价值所在、接受社会认可的年轻同志。对于这些人,我们要深入研究,怎么样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我不太赞同年轻人太着急,人才流动很正常,而且必须流动,但是三天两头流动可能就有问题。所以,从国家层面应该积极创造环境,从科研人员层面,特别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要受到社会尊重,不但要让人尊重知识,还要让人尊重科研人员的操守。在这些方面应该怎么做,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王志刚:
你刚才提到青年科学家压力大,的确也还存在这些现象,年轻人刚进入社会,确实压力很大,包括生活的压力,科技资源申请的压力,还有等等各方面。这个事情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就是从国家层面上,政府、社会怎么样能够为青年科学家、科技人员潜心做科研、早出成果提供一些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成长磨炼来讲,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坎,今天我们的很多大科学家当年也经过这些坎,年轻人从自身来讲要从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主动作为、谦虚向学。
王志刚:
第二,科技创新往往都是英雄出少年。很多科学大家,你们看他的历史,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因为青年时代是人的精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最强的时候,这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支持年轻人多出成果、早出成果。
你刚才提到青年科学家压力大,的确也还存在这些现象,年轻人刚进入社会,确实压力很大,包括生活的压力,科技资源申请的压力,还有等等各方面。这个事情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就是从国家层面上,政府、社会怎么样能够为青年科学家、科技人员潜心做科研、早出成果提供一些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成长磨炼来讲,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坎,今天我们的很多大科学家当年也经过这些坎,年轻人从自身来讲要从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主动作为、谦虚向学。
王志刚:
谢谢你的问题。第一,我们经常讲一句话,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科技创新这个领域。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不能持续发展、不断提高,长江后浪推前浪,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批年轻人愿意投身科技、投身创新,关键在于这批年轻人是不是敢于超越前辈。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想做科技、想做创新,就必须看重年轻人。因为这是持续的事业,而科技本身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做工作,需要接续不断。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王志刚:
鼓励民营企业这一块,我们和工商联很多年以前就找了一些民营企业家来共同商量。当时我就说了一句话,从科技部来讲,参与创新不问出身,国有、民营都一样,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我们尽量有个好的环境,好的规则,提供平等的机会,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另外,我们和工商联也发布了一个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包括民营企业参加国家科技项目,并且在民企也建立了一些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等,这是不分国有、民营,只分这个企业有没有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个很好的战略。所谓战略,就应该是长期坚持,一以贯之,不是技巧,不是战术,打一仗换个样子,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是指导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局部的。所以,只要你愿意投身国家的创新驱动,投身科技,并且以科技作为自己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安排、制度安排、竞争力要素,吸引人才、管理各方面,围绕这方面来展开,科技部在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们都会一视同仁,给予支持。
谢谢大家。
王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对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殷切的期望。一个企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有企业的文化,有企业的发展理念,有企业涉足的领域,有企业自身的一些禀赋,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安排,另外还有企业领导人自己的素质、自己的风格等等,包括企业的人文环境,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企业必然是以产品到社会上交换,最后形成自己的收入和利润,然后来循环发展,所以在这一点上,什么样的产品受市场欢迎?当然是科技含量高,有好的设计,有市场需求,并且价廉物美,成本永远是企业的一个重要考量。所以企业搞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想把这个企业办成百年老店必须要做的。人类因为对科学对技术的不断追求,才不断进步,企业也是如此。
王志刚:
谢谢你的提问。民营企业中间有很多高技术企业,中国现在市场主体上亿户,企业数大概三千多万户,这三千多万户中间,高新技术产业大概有18万多户。这18万多户高新技术企业中间,70%是民营企业,我们知道很多民营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在其所在领域都是非常优秀的。如果我们不把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这件事做好,我们70%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没做好,就很难说科技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就做好了,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河南报业全媒体大河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请问王部长,在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科技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此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民营企业又该如何发力?请王部长给他们支个招。谢谢。
王志刚:科技创新往往是“英雄出少年”
王志刚:科技创新往往是“英雄出少年”
王志刚:参与创新不问出身 规则机会平等
王志刚:参与创新不问出身 规则机会平等
王志刚:
第二,刚才你提到的科研伦理和学风作风问题,非常重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应用领域发挥科技的扩散性、渗透性,还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这就需要我们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当然还有遵守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一项科研活动该怎么做,一项科技成果应用该怎么做?科技部很关注,已经出台了一些规定,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引导、进行约束。要告诉和引导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范,转化成果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定,使我们科技人员更加理性、尊重规律、敬畏法律,对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行为要加以约束。同时,也希望新闻界和媒体朋友在这方面多做宣传。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很重要的一点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谢谢大家。
王志刚:
第一,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关注和避免出现坏的一面。所以,前不久我在接受部长通道采访中说,要趋利避害。人类发展也是如此。比如,在远古时期,雷电引发山火,害处是把山林烧了,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但是,当有的人把山火带回家,用来加工食物,这样就使人有更多的营养,促使人类比其他动物脑容量更大一些,身体更强壮一些,这就是趋利避害。像核的利用,原子弹对人类肯定是有破坏性的,但是进行核能利用,转变成一种新的能源,就是有利的。今天的科技仍然有这样一种趋利避害的要求。比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它带来的是在工具方面、在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延伸,或者新的一种贡献,但同时,生物识别,对你的声音、对你的脸都看得清清楚楚,会不会有隐私问题?基因编辑也是,有利于更多了解我们自身。对于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抑制疾病的方法,实际上我们知道的还是很少,随着技术发展,我们在逐步认识、逐步提高。比如说,2003年出现的SARS,让我们有点手忙脚乱,现在H1N1、H1N9、埃博拉等病毒,一点也不比SARS威胁小,但是我们现在应对从容,这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进步。当然,就病毒本身来讲,我们既要研究它,又要防止它扩散,这又变成一个趋利避害的问题。
王志刚:
谢谢,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任何主体及其活动都必须要有个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是社会构建和营造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主体本身构建的。学风作风问题也好,还是伦理问题也好,都是如此。对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这样看: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您在前不久的部长通道采访中也提到要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倡导科学精神。请问科技部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谢谢。
王志刚:
第二,鼓励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产学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件事也在大力推进,有些实验室正在筹备过程中。
第三,与菲律宾、印尼等八个国家启动或者探讨建立科技园区合作关系,这一点也很受欢迎。中国的高新区在国外有不少合作,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很受欢迎。一些发达国家,也都有类似的高新技术园区,包括美国、法国、比利时、南非等等很多国家都有。
第四,与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构建了五个区域技术转移平台,组织南亚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东盟国家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活动。我们和一些国家还有创新挑战赛等等活动。
从第一届高峰论坛到现在,我们把科技创新和“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作为其中一个重点,一个亮点,也作为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中央要求,配合做好第二届高峰论坛的准备工作。谢谢大家。
王志刚:
谢谢你的问题。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包括,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4项行动。这是总书记在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最具体的一个行动内容。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使它真正成为科技合作之路、创新之路。
具体有一些数据,第一,在人文交流方面,去年我们组织了500多名“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招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学员超过1200人次。我们走进一些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经常能碰到一些国外的科学家。科学无国界,科技发展本身的渗透性、扩展性,使得我们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的载体主要是人,人坐在一起、谈在一起,才能合作在一起,这是国际合作最本质的,也是最直接的体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科技创新与“一带一路”的。我们都知道,“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并不均衡,普遍都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做出了许多努力。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请问这一行动计划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又会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王志刚: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作风建设
王志刚: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作风建设
王志刚:“一带一路”是创新合作之路
王志刚:“一带一路”是创新合作之路
王志刚:
我想,你的问题主要还是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医学这些领域,这些领域都是我们投入重点。中国科学技术门类相对齐全的,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信息互通已经很充分了。像世界经济论坛,施瓦布讲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重点,有的说把生物技术作为重点,有的说把材料作为重点,还有的说把怎样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作为重点。当然,中国科技要对世界科技做贡献,像气候变化、南北极、生态环境等方面,这是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二十一世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内容,也是中国科技的重点。
另外,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对人才的投入。刚才我们讲的这些领域,所有的活动主体都是人,我们怎么能够让中国的科技战略、科技规划与每个人的追求相结合,每个人以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作为自己报效国家、贡献人类社会的一个终身追求的职业。在这方面,也需要我们的财政投入和企业各方面的投入。所以,你讲方向也好、重点也好,我觉得大家都看到了,关键是各国怎么做,以及国际社会如何联手来做,这可能是重点。谢谢。
王志刚:
谢谢你的问题。确实,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能力的重要指标。从创新指数来讲,一个国家的科技投入是重要指标之一,投入产出,符合物理的能量守恒。中国的政府、中国的企业、社会各界,都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这些年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当然跟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投入是世界第一,它的产出和投入是正相关的,中国这些年的成就也是和政府投入、社会各界投入,特别是企业投入加大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笔资金的投入领域,大的方面还是投入到不同的科学技术、高科技产业这些领域,当然还要投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建设,比如说像实验室、实验平台、工程中心等也会投入。当然,还有一些投入是比较少的,关于政策方面的研究、一些智库的研究,也会投入。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
中方宣布会高度注重科技发展,给予更多资金支持。王部长,我的问题是这笔资金会投入什么方面和领域?政府又会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和决策?谢谢。
王志刚:
另外,还有政策的协同。有的政策和政策之间可能有点打架,或者有的改了有的还没改。这件事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一起梳理,有些可能要改动一些既定的政策,使它们能够一致起来,这样就不会让我们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领导,不会让科研一线的人员无所适从,按照这个是对的,按照那个又不对了。现在有些部门已经开始做了,把政策一致起来。近期,通过跟这些校长、教授们的交谈中间发现是有效果的。同时,我们也会把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结合起来,哪些方面可能对政策的理解需要进一步阐述,哪些在执行方面需要加以指导,需要部门担责任的,我们要担起来。但同时,也要推动政策的落实,这样才使得我们科技人员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不唯身份、不唯编制,这些又涉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事情,因为很多研究院所、高校都是事业单位。但是我们在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和服务方面,已经打破了事业企业之分、身份之分,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有在大学、科研院所的,也有在企业的,项目大家都可以申请。所以这一点上,参与国家科技项目方面,如果还有在身份、编制方面受影响的,大家提出来,我们会认真研究,把问题解决。总的来讲,全社会每个成员只要愿意去参与科研,参与创新,我们都是尽量把渠道疏通好,谢谢。
王志刚:
另外还有个问题,文件下了,政策发了,一些措施也都明确了,但是知晓度不够高,特别是像现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都非常发达的时代,传播好像还显得慢一点,这个慢可能是我们在宣传的方法、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有些人还不知道。实际上一项政策的落地,从科技部到各个大学、到研究院所、到企业应该怎么落实,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链条。同时,如果我是科研人员,我也会找我的所长、校长,你看现在国家都有这个政策了,我们学校准备怎么办?这就是自下而上的。总的来讲,我们想用多种方式,使大家知晓政策,知晓是能够落实的前提。
王志刚:中国科技投入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王志刚:中国科技投入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王志刚:
怎么让科研人员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比如说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等方面有很多困扰。所以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感谢你们媒体,最近在各项简政放权改革成果措施落地方面,我们推进这七项活动的落地获得了94以上的高分,按照85以上算优秀的话,你们给我们打了优秀,感谢你们,这是媒体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这项工作做到点子上了,大家关注,所以才会有评价。如果大家都不关注,就不可能去评价,可能作为科技部来讲,就没有把问题抓准。学问学问,学着问问题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说明我们把问题还是找到了。第二,回答这个问题方面,你们给了我们94分,说明我们做得还是基本对路了。当然,整个科研人员的获得感还不仅仅在此,烦恼也不仅仅在此,所以我们会更好地做这方面工作。
王志刚:
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这一块,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我们知道,整个科研活动、创新活动,人是主体,是一群有知识、有技能、有科学精神、有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愿意终生追求科学和创新的这样一批人的活动,这是重点。所以我们围绕人来展开改革,让这批人能够潜心从事科技和创新活动。去年我们推动了“三评”改革。科技人才怎么评?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所怎么评?科研项目怎么评?科技部持续做了很多年,跟相关部门一起,使得评价更科学。
王志刚:
谢谢你的问题。过去的一年,或者再往前追溯,科技体制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里面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通过这些年不断地去研究国际科技发展大势,要认真研究中国科技一些特色,我们自己怎么发展,我们走什么道路。第三个要研究,现在所处的阶段,包括全球,包括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个阶段有什么特点,来确定我们科技发展的目标、科技发展的任务及重点。当然我们知道,科技是面对生产力,改革对着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服从并且能动于生产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也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在科技领域的关系处理好。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闪电新闻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工夫,绝不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请问,科技部接下来将会有那些硬招实招,简除烦苛,让科研人员不再为编制以及身份,还有日常中的填表报销所累,可以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攻主业,搞创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