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特别鸣谢南区党工委、南区办事处、南区政协工作室对本期节目的支持配合,网友朋友们可以继续在节目下方互动留言,或点击链接回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发掘特色、以点撬面,我们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龙环村的“社区营造”一定能为政府的基层治理,社区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范本。以“社区营造”为笔,共同绘就中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最后,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就社区营造、乡村振兴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期待。
现场的访谈不断深入
冯博雅、冯文源、刘长湖、高远君先后谈了龙环村“社区营造”的经验和模式如何复制和推广。他们认为“社区营造”在各地都有取得成功的典型,社会评价也很高,认为是政府基层治理中,发挥资源引导作用,进行社会动员,帮助村民走上自觉、自主、自治的一个有益探索,这个模式值得继续探讨发展下去。
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副科长刘长湖给“社区营造”工作提出建议。
“社区营造”仅仅是一个起步探索,冯文源谈这半年时间的“社区营造”存在的困难。
冯博雅老师点评龙环村的“社区营造”工作,他认为是一种从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入手,帮助村民形成一股向心力,目的在于构建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和睦友善的村民关系,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建立新农村、新村民、新农业的农村新面貌。
高远君谈社区营造项目工作成效,给龙环村带来的变化。
这是由中山市岐城老旧建筑活化社、中山市有爱青年社会创新促进中心编撰的《中山市南区龙环村口述历史报告》,通过访谈11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挖掘龙环村尘封的历史。
龙环村社区营造项目发起人冯文源介绍为什么选定龙环村,以及入驻龙环村半年多做了哪些工作。
龙环村党支部书记高远君谈龙环村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要。他表示:龙环村所处城乡交接部,有悠久的开村史,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周边工厂林立,传统的农耕生活基本消失,本村青壮年大部分在外创业,外来人口多于原村民;龙环村正处于向现代化城市生活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但农耕文明的印记未退,而外来文明的冲击影响又很大,就给龙环村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思考:是彻底地向现代城市生活转向,还是固守农耕时代的文明?是把原村民召集回来坚守,还是接纳更多的外来人口?一个原村民与外来人口共荣相生的村,它的公共事务又由谁来负责?如何理顺政府和村民在公共服务中各自定位?农业生产资源已消失,原村民将以什么为持续发展?
这诸多的困惑和不确定性,给龙环村带来了焦虑。这就就是龙环村进行“社区营造”的需要。
首先,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冯博雅老师给大家简要介绍了什么是“社区营造”。他说:以发掘整理、记录和加强村民之间联系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培育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修复和睦团结互助的传统农村、社区人际关系,持续发展经济,最终实现村民友善相处、团结互助、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取得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新农村新社区面貌。
今天的“社区营造”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访谈,就在环境优美的龙环村开始啦!
龙环村建筑的历史韵味依稀可见
山川优美,人情淳朴的小村落龙环村
参加本期民生观察室访谈的嘉宾包括:
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副科长刘长湖。刘长湖曾任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副科长,在基层社区建设方面有专业成就。
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冯博雅老师,冯老师长期从事义工服务、社区发展服务、长者服务等领域的研究和督导,是一位学者型的义工。
市有爱青年社会创新促进中心理事长冯文源,冯文源是龙环村社区营造项目发起人;
龙环村党支部书记、龙环村村民代表高远君,高远君是龙环村社区营造的见证人。
参加这次“政协委员民生观察室”政协委员履职活动的,还有: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市政协秘书长仇婉萍、副秘书长张平、市政协办公室主任刘志巍,住南区政协委员,温州市政协观摩团,以及前来指导工作的南区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等。
市政协办公室与中山网合办的本期民生观察室,来到南区龙环村现场,以““社区营造”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为题,邀请中山市政协委员,在南区进行现场走访和调查,用直播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直播时间4月18日9:30,敬请期待
“有爱青年社会创新促进中心”进驻龙环村开展社区营造计划半年来,已开展了许多项目活动,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并获得了中山市第六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最强公益决赛铜奖项目的荣誉。
社区营造是一种从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入手的“乡村振兴”计划,目的在于构建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和睦友善的村民关系,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树立新农村、新村民、新农业的农村新面貌。
在中山,有一个名叫“有爱青年社会创新促进中心”的社会组织,去年他们在中山市南区实地走访调研了不少乡村,最终选定在龙环村开展一个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项目:龙环村社区营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