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湖南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今天的直播活动告一段落,让我们继续期待和关注接下来湘港青年学子的“寻韵湖湘”之行!
《穆桂英献宝》演出完毕,湘港青年学子一行与演出人员合影。
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孔丹说这是第一次看湘剧演出,她刚刚向后台演员们请教了湘剧表演的历史,在听中南大学学子的介绍后了解到这个祠堂的梁柱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个戏台也承载了百年时光,她表示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对于香港青年学子来说,大多都是第一次现场看湘剧表演。香港青年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到十分新鲜,表示更深层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内涵。
《穆桂英献宝》讲述的是杨宗保(杨元帅之子)在穆柯赛与穆桂英成亲后只身回到宋营,元帅闻之大怒要砍宗保,巧遇穆桂英携兵将、粮草和用于破阵的宝木前来宋营共同抗敌,不料听说要斩夫婿,于是进宋营找元帅讲理。几番周折,杨元帅心中惧怕穆桂英,又看在她武艺高强和献宝木的功劳,准了桂英的请求,放免宗保,皆大欢喜。
现在,湘港青年学子一行欣赏由洋市镇庙下村业余湘剧团带来的一出精彩湘剧折子戏:《穆桂英献宝》。
在雷氏宗祠里也可以看到“忠孝廉节”四字。龙明盛介绍,宗祠作为一个家族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既是祭祀祖先、寄托哀思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化族人、敬宗收族的地方。这四个字,就是雷氏先祖对后世子孙的教诲,也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龙明盛介绍,戏台两边还有两副对联,中间都镶嵌了各地方,鸡山石洞,这是桂阳县所有雷氏族人的共同的祖先,一讲到鸡山石洞,大家就知道是讲雷家。在后面是雷氏祖先的寝堂,神位都是用姜木雕的。
龙明盛介绍了戏台上的木雕,他说,这都是当时的原件,到现在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中间的木雕是双龙戏珠,上面的是八仙过海。这个柱头是一个龙头形象,每一个地方都是精心雕琢。从后面这些柱头、横梁的样式可以看出,这些带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粗大明。
龙明盛介绍了戏台出入的规则,大家来到化妆间,一般是男左女右的布置,戏台的门则是出将、入相。有些古戏台壁板上会留有一些戏班演出过后题写的戏曲的名目,比如西湖借伞。
大家纷纷与后台洋市镇庙下村业余湘剧团的演员们合影。
现在,湘港青年学子纷纷走进公祠内,爬上戏台,一探古戏台后台的场景。
现在,湘港青年学子来到了玺公祠,也就是雷氏宗祠。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龙明盛介绍,这个石柱子是栓马桩,远道而来的客人,就在这里下马下轿。
杨卓为介绍了转角石上面的图案。这座房屋转角石的图案叫做“暗八仙”。因为图案皆为八仙的法器。比如张果老的鱼鼓(能占卜人生),曹国舅的玉板(能静化环境)。这些法器能够安宅纳福,庇佑府邸和人生。这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天、地、人三者民间社会中的交汇思想和方式。
大家纷纷往外面墙壁上方观望,杨卓为介绍,上面的雕刻与石雕、砖雕不同。它是用精石灰和鸡蛋清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材质雕刻而成。精石灰是打磨过细很多遍,将里面的杂质尽可能去掉之后才与鸡蛋清搅拌,然后才形成了这历经时光风雨洗礼与考验而不变质的智慧结晶。左侧墙面的顶上也有几幅雕刻的画面,据户主的子孙说,中间那个画面讲的是空城计,反映出户主对于智慧和智者的推崇。
杨卓为特别介绍,大厅两根两丈多高的大圆柱是百年柏树制成的。这柏树是别人从距这二十多里远的永兴搬运过来献给户主的。再看大门,大门门框边上刻有竹节的形态。一方面是户主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像竹子一样有节气;另一方面也节节高的意思,希望子孙后代一代更胜一代强。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杨卓为介绍官厅屋。了,当地人称为“上八下八”。即上厅有八间房,下厅有八间房。官厅屋多为有官衔的大富户建造,故有此名。官厅屋正前方开又高又宽的大门,门前有照壁,内有屏风,屏风后有天井,天井两旁是耳房。上厅与中厅之间有腰巷,腰巷两端设巷门。官厅比一般民房宽阔,后墙正中设木质雕刻神堂,供奉祖宗牌位。神堂、客厅、天井、屏风、大门、照壁连成一条中轴线,气势宏伟。官厅屋面积宽大,同时有天井采光通风,所以居住非常舒适。
龙明盛介绍,站在碉楼顶层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的一个布局。顶部这里之前正中间挂了一座大钟,之后改成过打铁板,若有信息公布,先敲打几下钟或铁板,发出清脆而响亮的金属声,全村都能听到,然后用土喇叭筒播送信息。这个广播台建成后,对推动全村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村里办什么大事、做什么决定都是通过广播传达全村。
湘港青年学子纷纷爬上碉楼顶层,赞叹从顶层看到的庙下村的景观。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龙明盛介绍,在祠堂的右边是一座很高的碉楼,其实它是村里的广播台。它建造于土地革命后不久。那时上级派来过很多生产队,工作队和村农会的同志认为,庙下村子大,信息传递困难,建个广播台对传递信息很有好处,于是便利用村子中部的阳公祠的一间大房,加高到20米左右,就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个碉楼。
祁琪介绍,祠堂旁边也有一块永禁碑,上面刻的是“禁革宰杀耕牛,违者,公罚不恕”我们知道耕牛在农耕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牛是帮助人们耕地的,禁止宰杀,也反映了当时耕牛在人们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另外,我们从前面讲到的村子来历的传说可以发现这个牛对建村的重要意义。所以禁止宰杀耕牛也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祁琪介绍,庙下三大宗祠之一的阳公祠,这是用来供奉玺公第五代孙应阳公的祠堂,也是雷氏宗祠的支系宗祠,建筑形制同广公祠一致,只可惜,除了第一进保存完整外,正殿部分已经全部坍塌,仅留下四壁的墙体。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家拨款重修后的样子。
龙明盛介绍,老宅的木雕就是当时修房子的时候雕刻的,是用了一整块木头。村民告诉我们,老人们流传下来的传说,这个木雕雕刻了三年多。这个在雕塑类型上属于高浮雕,两边是龙和凤的形象,寓意龙凤呈祥,中间这个形象,当地村民说是猴子,寓意代代封侯,整个雕塑形象生动,寓意吉祥。(孔尚任:《桃花扇》——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龙明盛介绍了万历老宅,其修建于万历三十年(1602),距今已经有417年的历史了。这里有一块砖铭文,大明万历三十年八月,大吉。这是修房子的同时立的。我们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是1776年7月4日发表,标志美国建国。也就是说,当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牛仔还在西部打拼的时候,当这栋楼的主人在这里大宴宾客的时候,美国还没有成立,直到再过了174年,美国人才开始建国。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龙明盛为大家讲解如何辨别明清建筑。他说,垒得比较宽的是明代建筑,垒的比较密集的是清代建筑。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杨卓为带领香港青年学子,往前走来到八户房屋的聚集地。第一座房屋的厅屋神龛上有着椒衍二字。它的寓意是多子繁衍。因为辣椒里面“多籽”,也就通“多子”。表达了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古人希望多子多福,子孙兴旺发达的世代发展思想和理念。这里的八座房屋为当时同一户主建造,可见户主之发达。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龙明盛介绍,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古井,这个古井是建村的时候就有了。旁边这个石柱也很古老了,具体它的来源和意义我们也比较难考证,但是还是可以看到这里有人敬香的痕迹。需要提及的是旁边这个房屋。这个房屋的地基就是庙下开村所建的第一座房子的地基,我们在梁上所讲的老宅就是在这个位置。
同时,厅屋的地面上有四个平整的石头与青砖铺在一起是有什么用意呢?这个青石实质上是比这个砖头要坚硬很多。而农村在逢年过节喜欢打糍粑或者叫摏糍粑。这个地面的青石就是为了摆放摏糍粑的石槽而设计的,这样就不会因为打糍粑的过程对屋内地面进行损坏。另外,家里的柴火实际也是在这个青石上劈的,也是为了防止对地面进行损坏。
杨卓为介绍道,它实际上是可以抽出来的。古时没有电灯,所以只能用油灯。这个就是放油灯的灯台,用的时候抽出来,不用的时候推进去。
进入到室内可以看到厅堂的两侧墙壁上有四个木质块在这青砖里头。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杨卓为提问大家:这是什么样的设计和考量?
接下来我们看到转角石上的雕刻,这是一对狮子,我们需要可以强调的是狮子所采用的是高浮雕,所以狮子的形态就特别立体栩栩如生。这个转角石的高浮雕,而且以狮子为内容在整个庙下都是非常少见的。因此,从这个户对和转角石的雕刻来看就可以知道这个家族名望之大。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龙明盛介绍,门梁上的户对采用了镂空雕的手法,里面同时用了鎏金工艺,雕刻的是龙戏珠的形态。但里面的珠子已经不见了,或许是年代久远自己掉了下来,或许是人为地将它取下来了。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生杨卓为介绍,雷洪故居是庙下典型的民居,正中间为厅屋或者叫做堂屋,厅屋之中有神堂,供奉祖宗牌位。两边是厢房。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看到门梁上方到屋顶的区域为横批窗。窗棂设计采用步步锦的式样。(步步锦,古代建筑门窗的一种形式,棂条拼成一个个长方形。)窗棂之间还有许多木雕装饰。整个横批窗为中空,阳光和空气可以直接进入室内,弥补了进深过大,采光不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