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
活动到这里就要结束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谢幕舞蹈《美丽中国》
枣阳手工粗布纺织
在农耕文明时期,枣阳是手工粗布纺织技艺的主要流传地之一。枣阳手工粗布纺织主要经过:轧花、弹花、搓棉条、纺线、拐线、染线、浆线、倒筒、牵经、穿扣、穿纵、再次穿扣、上机、制梭心、织布、了机修布、染布等17道主要工序才能完成。
枣阳手工粗布充分利用各种色线的交织,让粗布织出所需要的花色图案,形成各种几何图形,通过这些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了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枣阳手工粗布的用色多以大红大绿、纯黑或纯白穿插成多种纹样,经过织女用心的巧手组合,再加上经纬棉线色彩的不同变化,使枣阳手工粗布色泽饱满艳丽,图案变换多端,花色简洁明快,风格独特豪放,给人以一种清新的线条美。枣阳市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枣阳粗布秀正在为我们展现。
十样锦
十样锦又名十翻、十不闲,属我国传统吹打乐乐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常州、上海等地亦很盛行。襄阳地区的器乐曲十样锦源于清代同治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宰相)单懋谦(1802-1879),在同治十三年因病辞职回乡,据传单家人将《十样锦》带回东津镇,从此盛行于东津镇的大街小巷,应用于红白喜事、年节庙会、祭祀迎神等活动。
襄阳什样锦主要由丝竹乐与锣鼓乐组成,应用于红白喜事、年节庙会、祭祀迎神等活动。所使用乐器可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其中打击乐器有三星、梆子、大锣、大钹、堂鼓、碰铃、木鱼等,吹奏乐器以曲笛、笙、唢呐为主,弹拨乐器以南三弦、拉弦乐器以二胡为主。
演奏形式分为“走打”和“坐打”两种,走打是在室外行进过程中演奏,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坐打室内室外演奏均可,主要用于婚嫁仪式和现代演出。在“走打”演奏形式中,行进队伍呈长方形,在前后左右的四个方向分别由四个人手拿木棍撑起一个长5米,宽3.5米的红色绸布,将艺人们置于绸布之下。“走打”的队形有两种,一种是三星走在队伍的最前端,紧接着是弦乐—管乐—打击乐紧随其后,此种队形使用较多,第二种将三星置于红色绸布之间,此种队列具体乐器的队形位置不固定,遵循打击乐站在左侧,弦乐、管乐、弹拨乐站在右侧。“坐打”主要用于婚嫁仪式和现代演出,三星置于中间,打击乐器和丝弦吹管分别置于其左右两方,分坐两排,形成三角形状。
襄阳十样锦的曲谱年代不详,已无法考证,据艺人所述,最原始的曲谱是工尺谱和锣鼓经记录而成(现已失传),为了便于传承,在70年代末期,由单有生等人执笔将工尺谱译成简谱。乐曲为单曲结构,通过多次重复、上下去颠倒联成一首独立的乐曲,无速度和旋律上的加花变化,全曲由一个合头、一个合尾、8个乐句组成,单数乐句演奏时由弦乐、弹拨乐、吹管乐领奏,锣鼓乐其次,一组演完后无尾声,双数乐段则反之。
襄河道坠子《占座》
襄阳市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襄河道坠子《占座》正在为我们表演。河南坠子传入襄河流域后,与本地语言、音调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襄河流域特色的“襄河道坠子”,并涌现了一大批坠子艺人,其中郝桂萍是襄河道坠子的代表人物。
襄城区政府副区长魏家勇、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徐士彪上台为襄阳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颁发匾。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
襄阳渔鼓是襄阳的一个地方剧种,流行于长江中上游,鄂西北广大地区。建国前,班社很多,原襄阳县常年有六七个班社,本县广大农村,业余花鼓戏团也很普遍,是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表演形式,有丰富的传统剧目和唱腔。长期以来襄阳渔鼓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以粗狂高亢的唱腔给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根据中国音乐词典在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刘的技艺稍逊,故为"半根筒子",皮氏兄弟大胆对渔鼓筒、简板进行改革,并以渔鼓伴唱皮影戏,形成楚地特色的渔鼓皮影戏。沔阳渔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艺人据长篇传奇、小说、宝卷故事改编而成。沔阳渔鼓艺人根据原故事即兴说唱,这种演唱方式称之为"浩水",而二三渔鼓艺人坐唱的形式,则被称为"打坐唱"。20世纪20年代,沔阳及其周边县市的茶馆、酒楼都有沔阳渔鼓艺人演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襄阳、枣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光化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汉江中下游鄂西北广大地区。
襄阳渔鼓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文化襄阳,引领“一主两文化”建设文化名城发挥积极作用。《襄阳渔鼓》成为襄阳人民的劳动号子,渔鼓一唱增添力量。从六十年代后,多人组团一直在传唱,伙牌镇康乐艺术团于2005年筹办剧团,整理传唱襄阳渔鼓,2018年襄阳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非遗新创节目《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在襄阳剧院演出,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为更一步把襄阳渔鼓传承下来并发扬广大,歌唱襄阳,为襄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
《九连墩》
襄阳曲剧传承历史悠久,清嘉庆十九年以民间戏班演唱形式传入枣阳。其音乐简洁明快,曲调委婉曲折,腔多字少,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古筝。唱调有一百多个,表演形式多样,说唱结合。30年代前期,曲剧戏班还是停留在业余性质: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一个班社仅数人,所演剧目一般都是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以民间生活故事,儿女情长为主要内容,唱词道白通俗,富有生活情趣。枣阳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曲剧团,各行当逐渐完善起来,发展成为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戏曲,演出的传统剧目及现代戏有百余部。新编历史剧《刘秀还乡》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 堪称曲剧史的典范之作。
下面请欣赏襄阳曲剧《九连墩》选段。
银器秀
襄阳市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熊银匠银器秀。熊银匠手工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制模铸坯和多层焊接在业界为独特的技艺。制作技艺大约从1796年的江西熊氏银匠世家熊庆美开始,嘉庆三年(1799年)熊守常被招进宫廷造办处,专为宫廷加工银器具,嘉庆六年(1802年)在北京南长街开办庆美银铺,专为内务府造办处铸制银饰和银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记载嘉庆年间造办处要求庆美银铺加工银腰牌的派单)。2013年由武汉市江汉区党史办、地方志办及档案局联合编审的《月上花楼》丛书记载,熊氏第三代传人熊长春在1904年在汉口江汉区花楼街小董家巷开银楼。1912年熊氏第四代传人熊满谦在襄阳鹿角门开银楼,襄阳市樊城区地方志办编的地方志记载了熊氏十七年间,在襄阳开办银楼和带学徒,传承银饰品、银具制作技艺的过程。1939年熊氏第六代传人熊开熙在枣阳吴店镇开办银铺,1998年第七代传承人熊福章接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熊银匠的银器是具有荆楚特点的唯一代表。制作需要经过十一道工序,至今仍然保持着独门祖传工艺和材料。
《后山武当》
樊城区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玄门太极《后山武当》。 武当玄门太极功夫,是包括玄门太极拳、剑、扇等技击健身之术的总称,是中国武术流派“武当派”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道教祖师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邱真人)始创的玄门太极功夫,经历代传承传到武当山“一条道长”,即武当玄门太极第十一代掌门人彭兴正时,已有几百年历史。
现存的玄门太极拳、剑等原始秘笈共132品,分为拳道73套、剑道20套、冷兵21套、道法6套、阵法8套、拂尘4套。玄门太极功夫内涵丰富,兼有道教内家功夫和武当武术特色,又显南、北武术之精华。运作起来静中有动,柔中带刚,意、气、行三者共用,蓄势爆发,可“四两拨千斤”。
第十一代掌门人彭兴正的独生女彭玉芳(道号阳玄),现年83岁。她三岁随父习武,是玄门太极第十二代掌门人,精通各种武术器械,被誉为武术界的活化石。自正式“出山”后,现弟子和会馆遍布国内外,她仍在对武当玄门太极功夫秘籍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整理。
襄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郝秀峰同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艺术学院院长王惠同志;襄阳盛世唐城景区总经理杨祥华同志;上台为襄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
《寻梦堰河村》
湖北越调,是明代秦腔(同州梆子)传入襄河一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板式变化体声腔剧种。它在流传中保留了古老“秦腔”风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阳腔”,使“西调”不断产生流变,以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了有相当影响力的剧种——湖北越调,也称“大越调”、也曾称“襄阳腔”、“襄河越调”。主要流行于鄂西北谷城、襄阳一带。
湖北越调既有“襄阳腔”繁音激楚之本色,也有“秦腔”高亢激越之美伦。它以襄阳四声调植于唱腔、念白之中,演唱以本嗓报字,假嗓行腔,尾音翻高为特点;十余行当唱腔尽显个性,如生角“边音”,旦、贴“鸟音”,净、杂“虎音”,末、夫“苍音”。板式有[慢板][垛板][二流][大起板][小起板][间板][飞板][滚板]等;板眼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等,唱腔板式多为“眼起板落”,[四句越调]又名[四句澄清越调]是湖北越调中最具代表性的声腔。音乐结构为上下句,调式多为七声宫调式。乐队分为文场与武场,文场主奏乐器以改板胡为四股弦胡琴,另有二胡、月琴、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有边鼓、战鼓、堂鼓、丫板、锣、釵、铛等打击乐器;其表演有“耍櫈子”、“顶灯”、“剪子扎眼”、“吐火”等独特技巧,还有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现有传统剧目370多个,其中本戏162个,出戏150多个,折戏47个,连台本11个。
湖北越调作为湖北省22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化部开展的“十大集成”工程家底摸排中,收录于《中国传统戏曲集成湖北卷》,原老艺人演唱的曲牌、音乐、剧本、录音等齐全,为保护与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谷城县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湖北越调坐唱《寻梦堰河村》正为大家表演。
呜音喇叭与高跷花鼓
南漳县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呜音喇叭与高跷花鼓为大家表演。高跷花鼓是南漳县东巩镇传统民俗文化活动,2008年10月,东巩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高跷之乡”。 东巩高跷也叫高跷花鼓,是一种表演和说唱结合的民间文艺。东巩高跷又可分“文跷”和“武跷”。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侧重特技造型表演。不论文跷和武跷,艺人们在表演高跷的同时,要用花鼓的说唱向人们贺吉祥、送祝福。今天呀,他们将以另外一种形式向我们展示,和他们同台登场的还有我们的国家级项目呜音喇叭的传承人刘国福和刘国武兄弟。
《楚地风情》
接下来是由宜城市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襄阳花鼓表演唱《楚地风情》。襄阳花鼓戏是湖北省二十多个地方戏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的历史,它是由襄阳地区的民间歌舞表演「打火炮」也就是一种喜庆锣鼓,以及其它说唱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小戏的,具有「一唱众合锣鼓伴奏」的音乐特征。襄阳花鼓戏2006年列入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薅草山歌》
由保康县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歌舞《薅草山歌》正在为大家表演哦! 薅草锣鼓,保康一带也有叫“荆山阳锣鼓”“山锣鼓”,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
《丝弦年画家乡情》
令人期待的表演即将开始,首先为我们展现的是老河口市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老河口丝弦:《丝弦年画家乡情》。我们请到了余家冰老师参加此次活动,余家冰老师是《老河口丝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老河口丝弦是民间艺人和文人学士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由河南传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当时丝弦属封建士大夫类的高雅艺术形式,后经演变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乐种,且在民间流传开来。乐曲属古典曲牌类,演奏形式分为合奏、独奏等,乐器主要是古筝、三弦等弹拨乐器。老河口丝弦现有演奏曲牌数量有40多首,以其传统的表现形式,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以至创造了我国古典传统音乐艺术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之最,曲牌均已被选入《中国民族发间器乐曲集成》(已出版),对研究、传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2008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抖空竹》
《抖空竹》出场啦, 抖空竹是传统的杂技项目,分双轴、单轴,轮圈用竹制成,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转发声,中柱腰细,缠绳抖动产生旋转。玩的人双手各拿一根尺长小木棍,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绕线轴一圈或两,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加速旋转时,铃便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竞技性和表演性于一身,技法多样,有单人、双人、多人等众多花样。老河口现成立有空竹俱乐部,成员40多人,空竹龙为代表性节目。其表演的《龙飞凤舞红旗扬》参加省“长江杯空竹盛典暨第四届杂技金菊奖展演”获空竹比赛优秀奖。
《南河套曲》
《南河套曲》出场啦!“南河套曲”,俗称“火炮曲”,主要流行于鄂西北荆山北麓南河流域的谷城、保康、南漳三县毗连地域,是真正的山村礼乐文化。1994年“南河套曲”中的《穆桂英下山》、《小开套》等曲牌被收录在《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湖北卷》中。早在秦汉时期,故楚的巫音、巫舞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留和传承,特别是楚国的祭祀音乐,娱神歌舞在与赵湾大山区的崇敬巫神的文化习俗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既有楚风汉韵又有赵湾本土特色的“南河套曲”。由于《南河套曲》反映了南河流域高山地区老百姓礼仪往来的和谐,以苦为乐的精神风貌,以及山民对文明、美好生活的追求,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
“南河套曲”是以《穆桂英挂帅》、《十二个半》为主曲的系列吹打乐演奏套曲,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它的曲谱旋律颇具南河流域山民的韵唱特色,镌刻着远古楚巫音乐的痕迹。其结构疏密有致,一招一式、一腔一板都有约定俗成的要求。“板靠腔、腔靠板,板腔相靠才圆范”。全曲既吹又打、吹打相间,可单曲演奏、也可组合成套,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南河套曲》所发生的环境和服务职能是祭祀之礼、婚典之礼、开典之礼、坐堂之礼、殡葬之礼等,这就在民间民俗礼乐文化中根深蒂固。《南河套曲》能在边远高寒山区流传至今,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及文学价值。
“南河套曲”这种民间传统音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的民间艺人已经不多,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影响,自谋发展以及人员流失,如果不加以研究和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将会导致失传。
《司老爷查街、打火炮》
《司老爷查街、打火炮》正在为大家带来表演。司老爷查街是以娱人为内容,以歌舞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为原生地襄阳区双沟镇地道的“土特产”《司老爷查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可推至明清时期(1627-1644年),当时襄阳编为四坊、二厢、二十九里,双沟为附里,设有巡检司署,它是县衙派出机构,把守关隘要道,巡检司(七品官员)又分文武衙门,文衙亦称文巡,是地方行政官员。下面又有司爷,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和民事纠纷。故人们称司爷为司老爷,又称巡视。
舞蹈《司老爷查街》一般在广场、街道演出,白天、晚上均可。表演时由一人持马锣在前开道,两名“衙役”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紧随其后,由扮演轿夫的两人用一根碗口粗的竹杠抬着头戴官帽,留着八字胡,口含三尺长旱烟袋的司老爷出场,在司老爷右侧跟随一个挑着“夜壶”的小二,在司老爷的左侧,由一人手拿蒲扇扮演司老爷太太,另外两个“衙役”分别扛着扫帚、拿着木锨跟随在后,司老爷带这一班人马在襄阳火炮的伴奏下沿街巡查。
舞蹈在不停的行进中,众衙役表面为向司老爷献媚讨好,实际是借各种机会不断地戏耍玩弄他,而司老爷既要保持官架子又无法发作,从中引出许多滑稽、喜剧式情节和动作。司老爷骑在杠子上,在一颠一簸中作“骑杠”、“腾杠”、“立杠”等动作,既惊险又诙谐,技巧性强。其他角色与司老爷以及相互之间进行逗趣表演,动作随意。如拿扫帚的边走边扫,拿木锨的又铲又锨,二人为司老爷巡视而净街,并争着向司老爷献媚邀功,但又将灰尘扬在司老爷身上。挑夜壶的挑着夜壶上翘下坠、满场跑动,不时地将夜壶当茶壶给司老爷喝。整个舞蹈生动活泼,风趣诙谐。
《卧龙吴氏舞狮》
接下来带来的是《卧龙吴氏舞狮》,吴氏武狮起源于1740年间襄阳隆中山下吴家庄,历史悠久。其先祖为惩罚歪门邪道拳断庙门,在隆中深山处打死过一头猛狮而名震襄阳、南阳、荆州等地。吴氏后人为纪念其先祖,便创办了吴氏武狮队。
清末年间,吴家庄遭受了一场千年罕见的洪水,一夜之间村落庭院土崩瓦解。吴氏幸存者在隆中山下的一栓马棚中住下,繁衍生息。其传人以祖传武狮武艺在襄阳周边地区传授,招纳门徒,名扬鄂西北地区。其后人吴礼敬、吴礼华、吴敦彰、吴发仁、吴敦华、吴敦修等将其技艺发扬光大。古襄阳解放时,卧龙吴氏武狮队曾应邀参加解放襄阳庆典,已载入襄阳县志。六十年代末,吴氏武狮队在鄂豫雄狮争霸赛中荣膺第一。并多次到襄阳、谷城、南漳及市区大型企业、乡镇义务表演,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和群众的欢迎。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七十年代中期,吴氏后人办起吴氏武狮培训班,再次收教徒弟,传授吴氏武狮技艺,并在省、市、县武术比赛中夺得冠军。现有吴氏武狮会员达100余人,他们以崇尚武德,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传承民间技艺,宏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目的,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
《老河口锣鼓架子》
活动巡演开始啦!首先为我们带来的是《老河口锣鼓架子》,老河口锣鼓架子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山西商人带入,在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润色,揉合本地民间音乐中一些优秀曲牌,形成了有老河口地方特色的锣鼓演奏艺术,在光化县(老河口)志中均有记载。每首曲牌都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演奏技巧,节奏明快,音韵流畅,曲调古朴,民族风味浓厚,堪称锣鼓演奏艺术的精华,现搜集的曲牌有四十多首,已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书收录出版,对研究、传承我国传统锣鼓吹打艺术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2014年被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蔡欣弟被批准为《老河口锣鼓架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郑玉清
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玉清为此次活动上台致辞,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活动开始啦!快来让我们看看都有谁来到了现场吧!
由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襄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襄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襄阳盛世唐城风景区承办的2019年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即将开始了,此次我们来到了唐城风景区,有兴趣的小可爱们快来围观吧!
2019年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将于11月2日9:30在襄阳盛世唐城凯旋门前广场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