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章,陕西省扶风县人。周原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40年,参加了姜寨、周原等遗址和北吕周人墓地等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
专著有《扶风县文物志》、《北吕周人墓地》、《西周酒文化及宝鸡当今名酒》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简报等百余篇,其中《黄堆老堡西周墓出土货币的初步研究》、《北吕周人墓地》、《岐阳美阳城域考》分别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一、二、三等。为国家发掘,征集、拣选了各类珍贵文物万余件,1998年获国家文物局“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发掘和确认了西周阳燧,西汉麻纸(定名中颜纸)等重要文物,修复了各类文物千余件,著名国宝簋是其代表作。1992年被宝鸡市评为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十名科技人员之一。
一张老照片
【铭文释文】
王曰:“有余隹(唯)小子,余亡昼夜,坙(经)雍先王,用配皇天,簧(横)黹(致)朕心,墜(施)于四方。肆余以 士献民,爯(稱)盩先王、宗室。” 作彝宝簋,用康惠朕皇文剌(烈)祖考,其各歬(前)文人,其濒(频)在帝廷陟降, 皇帝大鲁命,用令保我家、朕位、身。 降余多福,宪蒸宇慕远猷。其万年实多御,用 寿,匄永命,在位,作 在下,唯王十又二年。
【铭文大意】
厉王说:“我作为晚辈,在位上却昼夜不敢贪图安逸享受。我遵循常规拥护先王政令,践行皇天帝王之道,想做一个称职的君主,恩泽万民,施惠四方。于是我启用社会贤达及入仕于周的殷商世家大夫,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先王的事业,永续宗室的庙堂香火。因此,特意制作了这样一件青铜宝簋,用以祭告我伟大而有文德的显赫的先祖和先父,以及那些为了国家作出贡献的先贤们。他们经常来往于上帝的天庭,继续恪守着皇天旨意,以好好保护我家周室、我的王位、我的身体。希望先祖高高兴兴地施降我们多幅,教导我们图谋伟业的智慧。我将永远诚祭虔祀,用来祈求长寿永命。长在王位,就得从眼前脚下做起。(厉)王十二年。”
【器物介绍】
西周厉王器,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1978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在齐村修筑陂塘发现,存储从冯家山水库北干渠引来的千河之水,用于灌溉农田。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公社组织群众采用大会战的形式,不分白天黑夜,挑灯夜战。5月5日凌晨,推土机前一声“喀嚓”声,伴随火星迸放,推出了文物。工地负责人闻讯赶来,把群众捡出的青铜器残片收集起来,送回工地指挥部。5月6日清早,扶风县博物馆的文物干部罗西章奉命赶到齐村陂塘指挥部,在那里看到了收集到的全部青铜器残片,根据多年文物经验判断,原来青铜器应是一件完整器物。但经现场拼对,却发现缺失很多。后来罗西章在指挥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走访当晚在现场劳动的社员,通过宣传文物法规,兑现奖励政策,在近半个月的时间内,征集大小不等的铜器残片。后经修复,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围136厘米;双耳呈象首形,耳长43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两耳间最大距离75厘米;器身下有方座,座长45厘米,高21厘米,经修复后重60千克。形体魁伟,造型上面似鼓,下面若平台,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两耳飞扬跋扈,简洁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狰狞。腹及方座饰直棱纹,如虎皮身上的斑纹。方座四角饰兽面纹。此簋铸于厉王十二年,是西周王器中唯一确知其具体出土地点的青铜器,也是现知商周铜簋中最大的一件,有“簋王”之称。
腹底铸有铭文12行124字,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辞。
西周晚期的厉王时代,盛极一时的礼乐文明开始走向衰败,种种所谓不合古制的失礼行为频频发生。厉王将其用于宗庙祭祀的飨神祝辞铸于铭文,公布于天下而不藏于宗祝巫史处,其用意或许在于垂范天下以匡救助时病。
此铭文笔势圆润,精敦内涵,筋骨端庄,闲雅有堂皇正大气象,可谓王室做器题铭之典范,也是西周晚期纵势金文的代表性作品。字体结体讲究对称,线条趋于工整均匀,有较强的装饰性,所谓“篆引”的特征更加明显。从体势上来看,随着纵向“引”出线条的加长,有的铭文如“王”、“曰”的纵势被强调到近乎夸张的程度。也有个别字趋于横式,如“坙”、“我”字形显然多见横意。但就整体而言,其纵势特征是被反复强调的。
文献中记载最早的改革家,大概要属周厉王了,“厉始革典”出自《国语周语下》。但周厉王的出名,是与公元前841年所谓的“国人暴动”分不开的,与历史上其他改革家所不同的是,厉王是以 “反面人物”的形象被记入历史档案里的。然而与文献记载相反的是,出土文物所记录的厉王自白却向人们展现了另一个古代明君的形象。
什么是簋?给大家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