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军,现任太白县咀头镇李家沟村监委会主任。
1986年冬天,初中毕业后他赋闲在家,离家不远的地方是他们村耍高芯社火的制做地点,便经常去做社火的地方看老艺人们制做高芯社火。
从老艺人制做到“耍”的前一天,王传军基本上每天都去观看。那时,他什么也不懂,只是冲着一种稀奇感和一种心里爱好。因为他从小爱好文艺,对一些艺术方面事情比较热爱。所以在他经常去观看的时候,那些老艺人就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按老辈份都是他叫爷的。老艺人们在一起商量让他一边装扮社火角色一边做后勤工作。
那一年他装了三天社火和做后勤工作,学到了不少关于耍社火方面的知识。其一装扮社火角色,化妆老师在脸上画油彩描眼眉、戴头帽、戴胡须、穿亮丽的服装,站在芯子上去街道游演,心里特别高兴。其二做后勤时,老艺人们给他讲社火故事,人物头戴什么、身穿什么、手拿什么、当时他也是刚接触,由于平时爱看戏剧,多少也了解一些戏曲、历史知识。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后勤工作,使他变成了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村上耍高芯社火的热心人。
1988年腊月,王传军他们村又开始筹备耍高芯社火的前期工作。那时候传承人是老艺人王世会,他既能设计芯子造型,又能绘画,还能“捋社火”和化妆。艺人王世会经常给他讲社火的故事和装扮知识。当时培养的后备传承人是参加多年村上耍社火的后起之秀王钧,他对耍社火的前期设计、制做、装扮也都很熟悉。自从这一年的腊月到1989年的元宵节期间,王传军一直跟随王钧学习社火的制做和装扮知识。在每年的耍社火期间,王钧和王世会捋社火故事、角色、服装、装扮、道具等说的非常祥细,王传君一边用心听、一边用笔做记录,结合平时看一些书籍、戏曲等知识,功夫不怕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了解、掌握了高芯社火的全部制作、游演工序流程。
原社火传承人王世会去世后,由王钧接为社火传承人,王传军跟随他学习捋社火故事和社火角色头帽管理和发放多年, 又教王传军学习社火角色服装搭配和管理。他们俩人为村上耍高芯社火合作多年。2014年高芯社火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有成立了太白高芯社火传习所。 王钧于2017年因病去世后,村上高芯社火传习所需要管理人员,2017年腊月初,他们又面临着耍社火的情况下,经村三委会决定,由王传军但任起临时性社火传承管理人员。为了使这一古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和传承,王传军下定决心要把所学的东西全部发挥在观众面前,不辜负老艺人们多年对我传授的艺术技巧。首先同社火传习所成员从开始谋划、设计、造型 制做全过程更新。新购买服装、头帽、道具,编排故事、装扮,组织村名参加社火游演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今后继续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为群众搞好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李家沟村高芯社火自古到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给观众留下了百看不厌、奥妙难解的感觉。自清光绪年间,王姓氏族中耆老者成立“江湖班”,每逢过年过节、逢庙会或家族中有喜庆之事,请来“江湖班”成员前来唱着小曲,敲打乐器,以图气氛热闹,后来在“江湖班”的基础上族人又逐步改为耍“地台子”,人们打着灯笼围成一个圆圈,表演者都随着锣鼓声唱着小调跑圆场,当时叫做耍“黑社火”。到民国初年,老艺人又在耍“黑社火”的基础上添置头帽、头饰、服装、道具等创办“社火会”把耍“黑社火”变成耍“马社火”,一般都是在逢年过节、过庙会时表演助兴。演员化妆后戴着头帽、头饰、穿着戏服、拿着道具骑在马背上随着锣鼓声走街串巷进行游演。当时受封建迷信礼教的影响,班子不允许收女弟子,演员都是男扮女装进行表演以图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