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锐,太白县咀头镇咀头街村人,自小喜爱手工制作,从学校毕业后,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面花,熟悉面花的制作流程和技巧,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作品也由原始的单个面花逐渐发展为组塑作品。
面花制作主要有揉,搓,捏,剪,等手法,平时也研究一些其它制做技艺和色彩之间的搭配,从而能使作品具有耳目一新,色彩靓丽的特点。
在2013年,被评为宝鸡市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历史源流:
面花起源于传统民间祭祀活动,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一书记载,诸葛武侯征孟获时,有人说,蛮人多邪术,须用人头祭神,可借阴兵相助。诸葛武侯则用面包着牛、羊、猪肉做成人头形状,用以祭神,从此有馒头之说。因此,中国民间面花起源于汉代,它是用为礼祭品出现的。
唐代已有面花作为祭祀供品之俗。到宋代时,面花艺术发展更为兴盛。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翔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各种面花已经和生活中的岁时节令密不可分了。明代时,中国民间制作各种面花在当时颇为流行,人们用米面裹馅搓成面团,再利用形状不同的果模扣制出各种各样的面花,这种方法今天仍在使用。
清代,用印花模具制作面点的方法有了许多实物可考。如过年用的"如意糕",婚礼用的"龙凤喜饼""鸳鸯饼"端午节的"五毒饼",中秋祭月的"暗八仙""八宝""玉兔捣药"月饼,都极为常见。清末,在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这种面人更多的是作为孩童玩耍的玩具和可供人们观赏的工艺品出售。其中以北京的"面人汤"汤子博、"面人郎"郎绍安以及稍晚的"面人曹"曹仪策最为著名。至近代,各种面花艺术则更加丰富多彩,品类繁多。
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以普通面粉为蕊,特等面粉为皮,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
相传它是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北方民间普遍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