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到此结束。
加强公共场所AED等必要急救器具的配备。根据人口密度、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因素,按照救助者能够在3至5分钟之内获取AED并赶到患者身边的原则,在学校、机场、火车站、体育场馆等重要场所配置AED等必要急救器具和相关应急设备。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急救水平。县级医院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抢救的第一线,是卒中、胸痛、创伤、急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5大急诊救治的第一环节。应加强县级医院急诊人员队伍建设和应急设备配置,切实提高县级医院急诊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提升现场急救能力迫在眉睫,建议:
推动现场救护立法。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现场救护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公众急救面临因急救知识少“不会救”、急救设备少“不能救”、现场救人行为得不到法律保护“不敢救”的情况。建议将现场救护立法,出台《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从法律层面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培训体系,配置场地设备,形成人人学急救、人人懂急救的氛围,让现场救护“敢救”“会救”“能救”。
多渠道推动全民参与急救普及教育。从法律、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企业、舆论等各方面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急救普及工作。利用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专业协会、医疗卫生机构急救专业的技术优势,广泛培训急救导师与公众,多渠道开展呼吸和心脏骤停、创伤、中毒、物理损害、自然灾害及重点病种急救自救知识技能普及。
近年来,猝死事件频繁发生,集中反映了现场急救能力的不足。一是合格现场急救第一目击者严重不足。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应争分夺秒。一旦发生心脏骤停,而在黄金救护时间内,急救车和专业救护人员往往无法赶到,这时,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才是最有可能把握生机、挽救生命的人。数据显示:我国真正训练有素的“第一目击者”只有1%至5%左右。在长沙,每2000人中仅1人有过急救培训经历。二是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备远远不够。在美国AED的配备为每10万人接近400台,日本每10万人接近300台,我国香港地区为每10万人10台,而内地每10万人不到1台。三是基层急救能力不足。据调查,我省14个市州的96家县级医院急诊科普遍存在设备和力量不足、操作技术和流程不规范、人员不稳定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向华代表医药卫生界作《提升现场急救能力迫在眉睫》的发言。
三、加强科技攻关,研究推广造林新树种新技术新机械。加强对绿化树种的研究,培育出适合我省荒山、石漠和钙质土等干旱贫瘠土壤生长的速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积极推广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挖坑、抚育、间伐等轻便型林业机械的研发,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造林效率。
四、重视森林防火,巩固植树造林成果。加强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培训,严格排查火情隐患。推进森林灭火的专业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建设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林火阻隔工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和指挥系统,提高森林火灾的预警水平、救火能力和灭火效率,确保造林成果得到巩固。
为了让三湘大地更秀美,建议在全省大兴植树造林,推动国土绿化扩面、提质、增效。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全社会植树造林的共识。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将植树造林列入年度绩效考核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并提高考核权重。重启关注森林活动,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造林护林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掀起新一轮植树造林热潮。
二、多方增加投入,强化植树造林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我省林业建设的资金支持。省市县财政加大造林投入,逐步提高对公益林管护、造林和森林抚育、自然保护地建设与保护、林业防灾减灾、林业科技推广等的补助标准和规模。引导油茶、木材加工、生态旅游等企业投资兴林。鼓励各类企业和慈善人士、环保公益人士开展植树造林,认养古树名木。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有效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2012年底至2018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从57.34%增至59.82%,增加2.48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从4.29亿立方米增至5.72亿立方米,增幅达33.3%。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省还有130多万公顷石漠化地,50多万公顷宜林荒山、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裸露山地亟待绿化;已造林的质量也有待提高,许多林地的林相不好,林木稀疏,灌多乔少,全省森林每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省政协委员葛飞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作《大兴植树造林,让三湘大地生态环境更美好》的发言。
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体育+”“+体育”,做好教育、旅游、金融、文化、科技等多业态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加强体育培训,积极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运动员经纪、赛事组织、体育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服务、体育文化创意服务、广告、传媒等融合,促进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体育”“移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手段开展大健康服务,拓展体育产业新业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占到总投资额的1%至1.5%,对用于建设体育场地的土地建议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和奖励。引导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提高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先培育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创业板、主板挂牌上市,实现我省体育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为推动我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结合“十四五”规划,做好我省体育产业总体规划。重点布局有关生产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龙头引领、产业集聚、赛事配套、区域协作、体旅新业态打造“十四五”时期湖南体育产业新版图,推动我省体育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化。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国际重大赛事、体育博览会、体旅综合体、体育院校、足球学校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领跑我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为主的本地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形成立足中南、辐射全国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体育产业示范园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体育产业被称为低碳经济时代的“露天金矿”,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出台了《湖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等文件,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我省体育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调研发现,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链低端化、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紧密等问题,在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
省政协委员钟高明代表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作《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助力体育强省建设》的发言。
3、严格行业日常监管。针对黑恶组织公司化发展倾向,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审核把关,防止黑恶势力进入市场“漂白”“转型”。加强随机检查、信用约束、行业自律和信息化监管,重点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危害社会秩序等涉黑涉恶行为的监管。明确和细化监管部门职责,对监管失职、渎职引发黑恶违法犯罪的实行责任倒查。
4、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宣传、教育等部门加大全民宣传教育,增强群众与黑恶犯罪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筑牢群众远离黑恶的思想防线。人社、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加强对辍学、问题青少年以及失业、无业人员等黑恶易感人群的关心、教育、管理。各级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及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和各行各业,加强对刑满释放、社区矫正服刑、吸毒等重点人群的关爱、管理、帮教和安置工作。各部门单位加强与政法机关协作,建立黑恶线索移送、风险隐患通报和执法办案协作机制,努力提高发现和打击黑恶违法犯罪的整体能力水平。
为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监管作用,加强行业治理,推动齐抓共管,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议:
1、组织行业系统黑恶线索摸排。各行业监管部门常态化组织开展系统领域内黑恶线索大排查工作,不断拓展黑恶线索来源,深挖幕后问题。完善行业领域黑恶线索举报制度,鼓励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受损者及其他从业人员检举揭发黑恶线索。加强日常业务监管,及时从被监管对象的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异常变化发现黑恶“苗头”。在执法检查、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日常执法活动中,注重研判深挖,及时发现黑恶线索。
2、开展行业乱象专项治理。针对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建筑工程、集贸市场、娱乐服务、金融网络、共享经济等易被黑恶势力插手、侵害的行业领域,由行业监管等部门开展系统治理。对“侵蚀基层政权、工程建设领域煽动闹事、强揽工程、滥开滥采、垄断交通运输、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操纵经营黄赌毒、套路贷”等黑恶组织实施较多的违法犯罪问题,由行业监管部门联合纪检政法机关开展专项治理。对行业黑恶问题隐患较多的重点区域,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政法等部门开展集中整治。
2018年以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截至2019年11月,全省共打掉涉黑组织上百个、涉恶犯罪团伙逾千个,刑拘犯罪嫌疑人逾万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一批社会强烈关注的大要案件取得突破,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工作成效得到了全国扫黑办、中央督导组充分肯定,经验作法在全国扫黑除恶推进会上作了介绍。从湖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实践看,黑恶势力在一些行业领域易发、高发。
省政协委员杨光荣作《发挥行业监管部门作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发言。
整体筹划推进。后发展地区的民生改善虽是一项具体工作,但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搞好统筹、整体推进。在推进“厕所革命”中,我们坚持与脱贫攻坚、乡风文明、乡村旅游、美丽村居建设等相衔接,统筹抓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增强了人居环境改善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抓好文明如厕、厕所日常管护、卫生防疫知识等宣传教育,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促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形成“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不需要提醒的自觉”。
实践告诉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百姓的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挂在心上”的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应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因地制宜。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后发展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山区,千家万户,各不相同,如果不考虑各地各村各户的实际情况,用一种方法、一个模式、一套方案,是不可能落实好工作的。我们在厕所建设改造中,根据村组、团寨地理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不同条件,构建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的梯次培育体系,重点围绕国省道沿线和民俗特色集聚区,推进示范村、示范带和示范片建设,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一盘棋”推进。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苗侗民俗,科学准确把握村庄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村庄的差异性,按照宜旱则旱厕、宜水则水厕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推进农村厕改,实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各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后发展地区解决民生问题,既要面向群众,解决群众的“痛点”;也要依靠群众,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坚持强化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引领作用,把推进厕改的过程变成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群众自建和委托代建相结合的厕改方式;坚持把厕改工作与树新风、除陋习、培养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引导群众真心支持和参与。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使群众从“一边看”转变为“一起干”,有效形成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强大动力和创造力。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一项重点民生工作,他多次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近年来,靖州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和文明工程,四年来共新建和改造公共厕所57个,完成户用厕所改(新)建1万余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美丽宜居的苗乡侗寨新画卷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透过“厕所革命”这扇窗,我们也探索出一条后发展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