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注定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端午节。人类一直在与新冠病毒抗争。当前我们的抗疫战斗还在继续,但幸福需要奋斗,实干成就梦想。让我们动起手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必将会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今天的南北粽话端午线上直播活动到此结束。吃粽子喽!
嘉宾现场教授中药香囊的制作方法
所谓中药香囊,现在就是里面装的是中药配制而成的 粉,是人们随身佩戴用来驱赶蚊虫、预防疫病的物品,“闻香祛病”的疾病防治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香熏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可以避秽、祛邪、防病、治病,具有扶正气、除瘴气之说。我们希望通过制作中药香囊这种简单便行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自身防护,做到未病先防。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北方则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通过刚才南北方的粽子制作方法展示,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南北方粽子的特点。"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後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北方甜粽子的材料准备
接下来就让我们近距离看看我们北方传统粽子的包法。
南北方的粽子是怎么制作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连线蓬江区丽宫酒店主厨--蒋栋强老师,现场教授我们制作正宗的南方粽子。
王老师介绍到:为什么南方人会喜欢咸粽子、而北方人喜欢甜粽子呢?这其中有一部分历史的原因。因为从唐代开 始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就开始了。那时的甜味消费跟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挂钩,宋代之前,糖主要集中在北方,这时相对穷的南方吃糖很少,还要用大量食盐来腌渍食品。这只是其中一个解释。而另一个解释是从明清开始,福建广东成为产糖中心,糖的价格也很便宜,南方特别经济发达的江南就变成爱吃甜的地区了。渐渐逐渐形成南甜北咸,但是粽子又怎么是南咸北甜?这要考虑到食物的用途,粽子是节日食物,用来祭祀、仪式的作用,人们会放更多平时舍不得吃的食材,过节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啦,在北方,甜味难得,粽子加入大量砂糖和豆沙,南方日常甜食多,过节得来点特别的,咸肉火腿蛋黄就顺理成章成为粽子的馅料。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南北方饮食文化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南甜北咸”,但是南北方的粽子却突破了这个樊篱,南方大多吃咸粽、而北方则是大多吃甜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城先生为我们答疑解惑。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节点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名人。蓬江区地处江门市东北部,北接广佛,东邻珠中,是江门市的中心城区。“京阅江门”宣传服务平台立足首都窗口,弘扬侨都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侨邦,走进蓬江。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情况特殊,正是处在北京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一个节日。防控工作不可放松。但是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
值此佳节,江门市蓬江区委宣传部与京阅江门宣传服务平台在6月25日上午10:30共同举办“南北粽话——线上直播活动”。与你们相约端午佳节,领略南北文化韵味,体验舌尖与指尖上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