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宜达
感谢黄书记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互动交流就到这里,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代表们的解答。媒体朋友们如果还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结束后,与政和县的相关负责同志联系,再进行深入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黄爱华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四不摘”的政策延续好,虽然脱贫完以后不摘帮扶,不摘政策和监管,更重要是要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真正达到百姓富、产业兴。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跟我们一起享受小康生活,这就是当时廖俊波书记讲的实现政和的光荣和梦想。
谢谢大家!
黄爱华
今年我们跟供销集团准备高山区打造冷链仓储的智慧冷链园,把云仓、中央厨房和物流网络引进来,只要老百姓种植的销路有了,把菜有菜味,肉有肉味的农产品卖出去,老百姓就增收了,把产业的特色做特,优势做优。
兜底这块,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是政和的特点。当时只有13个病种保险的时候,贫困家庭负担只要几十块钱,后来我们发现一个病种扩大到13个,有些药在医院开不了,一定要在药店,我们有一个孩子一个月吃药要8000块钱,这就够他受的了。我们建立了健康扶贫基金,筹了1680万,这样能够在智慧比例的部分从5000块最高报到8万块,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困难,在治病的同时还可以保有生存的保障,让没有能力的人能够兜底。
黄爱华
谢谢您的提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重要的是要发展产业,发展产业人民口袋里就更有钱,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怎么得到保障,让他生活有尊严,让他也享受到脱贫攻坚的成果。我们感觉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产业,一个是我们的园区,园区做大做强以后,企业进去以后,高山区的老百姓转移下来,在园区周边建小学,建幼儿园,我们开发一些适合高山区转移下来老百姓的性价商品房,让他们安心在当地打工,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政府最着急要做的。
第二个是发展适合当地农民特色的产业路子,就是种植。政和高山区和平原区比差了800米的海拔,温度也有3—6度的产业,我们的农产品跟别的地方比差异是生长时间特别缓慢,刚才讲的吊瓜子为什么比别的地方好,就是因为地理原因所以口感是非常棒的,这也是政和茶叶和农产品好的地方。这几年我们在高山区做万亩食品师范园,打造吊瓜、辣椒、马铃薯,都是我们的原生态产品。
经济日报
我是经济日报的记者,政和县在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黄爱华
我们这几年打造的茶厂主要是通过推介和发布让大家品鉴和发布。政和46万亩的毛竹,每个农民有两亩毛竹,有40个产业,6大类3000多个品种,竹餐具、家具、灯具等,哪怕是装修材料都可以用竹来体现。所以竹子这块只要提升它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它的生命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主要是跟国际竹城中心合作,打造竹产业研究院,连续4年举办了国际竹产品设计大赛。今年虽然受疫情的影响,我们大赛的作品还比往年多收了40%。前几天我到了竹企业区调研,发现疫情前一段时间有影响,这段时间我们订单都排到了明年5月,增幅在20%—40%。得益于我们前几年做的电商,我们跟阿里巴巴做的海外仓在亚马逊上卖得非常好。竹子这块的产品,今年的7月份我们的工业用电量增幅是29.8%,6月份是26.3%,所谓我们整个企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
还有旅游业,政和这个地方从福州去只要一个半小时,冬天有雪,夏天要盖被子的地方。我们把农产品种好,这个地方真正是菜有菜味,肉有肉味,人有人情味。福州的朋友到政和只要一个半小时。我们今年跟福建旅游发展集团合作以后,我们把美丽乡村串起来,把廖俊波精神和白茶文化串起来,可以品白茶,我们是朱子文化的孕育地,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康养的好地方。去年我们的旅游收入突破了11亿,我们想这样一个好的地方,通过今天这场发布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政和,到政和去走走看看。
黄爱华
政和的优势在于生态,在于绿色,在于它的原滋原味,我们当时做产业,我们认为脱贫攻坚最重要是产业发展。我们当时有三句话,一个是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有茶、竹、米。政和白茶有千年的历史,茶叶怎么做呢?我们有11万亩的茶山,每个农民有6分的茶山,只要茶叶的价值提升,每个农民都会受益。去年我们引进了中销集团的中农批,打造“中国白茶城”,有三个国家级的牌子。一个是“中国白茶城”,我们还要引进中国白茶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将来政和的白茶将会站在全球的高度向世界发布。
我们在发达城市会建城市仓,在产地建一个产地仓,还有云仓就是智慧仓,覆盖面是非常广的。我们想有一个高端的团队和平台在政和打造,我们配套5个标准化的茶加工区和茶加工基地将来我们认为中国白茶要喝到最正宗的就是政和白茶,要喝到最好的白茶就是政和白茶。我们在质量上有检测中心和政府做背书是不一样的。
新华网
我是新华网的记者,想问一下在助推乡村振兴上,政和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您刚才前面讲到的茶、竹、旅,具体发展情况怎么样,请您谈谈?
黄爱华
另外当时他做“美丽乡村”的时候就提出来,真正让乡村有产业支撑最重要,真正做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我们想做这些工作,第一要以俊波同志为标杆,久久为功,要以他“背着石头上山”的精神攻坚克难。廖俊波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我们去年评选了100名廖俊波精神的践行者,政和干部更要弘扬廖俊波精神。我们跟福建旅游发展集团携手合作,在原来13个教学点打造廖俊波精神教育学院,要用他的精神激励政和干部继续前行。我们在全县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党校,让当年廖俊波书记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一个教学点,让政和的干部受益,也让外来的干部受益。
谢谢!
黄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廖俊波同志在政和担任县委书记时,我是县长,和他搭班子。他是一个好搭档,好兄长。工作中,他常说,“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给一任打基础”。几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老书记遗志,对标践行,攻坚克难,用心用情打好脱贫攻坚战。
廖俊波书记在的时候打造了一个工业园区,现在我们的园区已经进去了105家企业,去年税收已经达到5000万,我们帮助600多个贫困户,我们感觉到园区的效益在释放。我们觉得现在更要做的是要把园区的配套完善,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到园区就业。这是我们想怎么把当时定的产业延续下去。
中国新闻社
你好,我是中国新闻社的记者,政和是廖俊波精神主要发源地,政和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是如何弘扬践行廖俊波精神的?
柯宜达
感谢范庄俊的分享。接下来进入互动交流的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应邀提问时请自报身份。现场答问现在开始。
范庄俊
父母辛勤劳动供我们兄弟读书,我哥大学毕业,去年在厦门转正就业,月收入上万元;我也在厦门工作,收入比较稳定。今年,我家种了90亩吊瓜,加上锥栗和茶叶收入,不出意外,今年十五六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我们家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有了存款。
今天的生活,我们一家人都很满足。政策的扶持、政府的引导、父母的勤劳、干部的帮助,让我家摆脱了贫困。我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
贫困的日子过去了,我们还要迎来更好的生活!
谢谢!
范庄俊
2014年,我们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县里安排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干部,我家还享受到许多扶贫政策,减轻了不少负担。村里给我爸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增加一点收入,但是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
前几年,乡里发展吊瓜种植,我爸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班,也试种了几亩。我爸天天待在瓜地里,照料着瓜苗,盼着它花开挂果。
我们那儿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吊瓜子壳薄粒大,一亩地产吊子300斤,每亩纯收入4000元左右。第一年我爸种的吊瓜就变成了一叠叠现金。我爸兴奋不已,领着帮扶干部到地里参观。第二年,我家租了30亩地,扩大种植规模,帮扶干部帮我家争取到了小额贴息贷款,吊瓜专业合作社帮助购买种子、化肥,指导种植技术管理。此外,我家还从村里流转了20亩锥栗山。
村民见我家种吊瓜脱了贫,也纷纷向我爸学习吊瓜种植技术,我爸把将所获得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的教给大家。如今,全村20多户种植吊瓜400多亩。
范庄俊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范庄俊,我的家在政和县澄源乡新康村,地处政和县东北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离县城72公里。由于我们村山多田少,土地贫瘠,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茶叶,经济来源单一除了种田,我爸也没有其它种植或养殖的技术。2012年7月,我哥范玉江考取湖南医科大学,在大家兴奋之余我父母也发起了愁,我哥每年的学费、生活费3万元,5年下来就是15万元,而家里只有少数的茶山和水田一年收入不上1万元,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都很紧巴,为了让我哥完成学业一家人开始过着借债度日的生活。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初中毕业后就到江浙、厦门等地务工。
柯宜达
感谢许仁寿理事长的介绍。最后有请范庄俊先生分享他的故事。
许仁寿
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莲子种子面积已经扩大大周边的三个行政村,面积达到3000多亩,我们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是非常好的。我们这个合作社每年在我们合作社采摘莲子,剥莲子,三留守人员在我合作社工作的就达到500多人。有好的产业,有资金支持,还要勤劳。2017年,我们积极响应扶贫政策,划出莲田200亩作为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园, 我村陆定妹等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他们通过辛勤劳作,这8户贫困户,每户增收约3.5万元,当年都顺利脱贫。
2017年以来,合作社先后共接纳了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入社,争取小额信贷165万元,每户入股贫困户年终获得分红3000元,在合作社做工的贫困户,还有奖金。
如今,我们的合作社还在壮大中,按照现有劳动力的布局,我们除了种莲子,还发展竹荪、莲田鱼等种植养殖,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成果,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大家一起走上美好的小康路。
现在我的合作社正是荷花观光的大好季节,欢迎各位到我合作社观赏荷花,谢谢!
许仁寿
大家好!我是政和县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许仁寿。
我家所在的外屯乡位于政和县中部,我乡的地理条件差,河道狭窄曲折,十年九涝,低洼处的稻田常受水淹,水稻产量低,依靠种植水稻实现脱贫致富很难。
2010年,我们到建宁县考察了莲子产业,外屯种莲子相比种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相对较小,我引进了优良莲种,试种50亩莲子,当年就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年流转水田300亩种莲子,两年种莲子都有较好收成,2013年,莲子扩种到1000亩。但是当时因缺资金不足而止步不前,那时,农村房子不能抵押贷款,其它可作质押物的也极少。我们请求乡里帮助,没想到,当时的县委廖俊波书记亲自到我们洋屯村,考察莲子产业,他叫上金融、农业部门,指导创新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工作,邮储银行为我们种莲大户提供了110万元贷款,解决了我们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莲子从1000亩扩大到近2000亩。
柯宜达
感谢魏书记的发言。接着有请许仁寿理事长发言。
魏静
如今的念山村成功载获了国家AAA级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等多个“国字号”招牌。今年,又是念山大发展的一年,投资6000多万元的旅游公路晋级改造、湿地公园建设、传统村落提升、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等都在进行中。
“每年都要给群众一个惊喜”,看到村庄变美了,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我很知足。
这就是念山村脱贫的故事,欢迎各位朋友到念山采风休闲。谢谢大家!
魏静
乡村发展了,也成了返乡青年创业的舞台。村民许智华原本在外从事装修工作,大学毕业在上海从事美术工作的方丹丹,都回到念山开起农家乐,办起民宿,生活有滋有味。以前村里并不起眼的农特小吃,如今成了抢手货。过去,念山大米每公斤4.8元,现在卖到每公斤26元,地瓜干、酸枣糕、柿子干等农产品供不应求。2019年,念山村集体收入达24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1.3万元。
魏静
三是乡村变舞台。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我们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动,如国际自行车爬坡赛、开镰节、美食节、冬泳赛等等,念山村成了体育竞技的舞台。
乡村的发展变化,直接受益就是贫困户,再就是全村村民。贫困户通过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扩大种植脐橙、锥栗、茶叶、毛竹等已有产业,大大增加了收入。2017年底,我村1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我村贫困户张正叶,家里2口人,2019年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养鸡150多头,儿子在旅游公司打工,加上自家的茶叶、毛竹收入,一年可收入6.5万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帮扶责任人说:“每次来走访,就是走亲戚,看到他们精神状态的改变,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魏静
二是村民变股东。为更好地开发念山旅游,2016年11月乡、村两级成立了旅游公司,邀请村民土地入股,念山村占40%,其中10%作为村集体收入, 30%都让给村民。村民李恭生第一个把自家的田入股流转给旅游公司,一亩地算一股,他也成了股东。土地流转后,他每亩田每年有300元的流转租金,在旅游公司还可以务工,年底还能得到分红,大大增加了收入。现在,念山村入股的村民有182户。
魏静
一是梯田变景区。我们念山村因为梯田而出名。念山梯田以多、小、长著称。这里有1600多亩水田,有上万丘田;梯田很小,当地村民是这样形容的:“青蛙一跃过三丘,水牛一躺占一丘”;这里梯田很长,最长的上百米,村民“早起去插秧,一行插半晌”。因此,念山梯田是华东地区线条最美的梯田。这些年,我们依托念山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保持原始、自然、古朴的风貌。同时,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房车露营基地等旅游设施。梯田的知名度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吸引了众多游客,2019年,念山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魏静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魏静,来自廖俊波精神发源地政和,是星溪乡念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念山“三变”促脱贫的故事。
柯宜达
感谢陈书记的介绍。接着有请魏静同志发言。
陈源钦
两年来,原本寂静的东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东山村先后荣获“福建省旅游特色村”“四星级旅游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称号。
村民宋家花在上海念小学的孙女江景萱、孙子江俊哲每年都回村里过暑假,以前,因为村子破旧,又脏又乱,蚊子又多,回来没呆几天就闹着要回上海。
如今,这两小孩在光鲜亮丽,清静整洁,如同花园般的东山村一呆就不想回了,直到开学在即,才依依不舍告别奶奶。
在此我也热情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到东山村做客,到东山村观光旅游。
谢谢!
陈源钦
在外的乡贤看到村庄美了,游客多了,也纷纷回家创业。茶旅结合的飞鹄茶企落户了,栈桥人家、鹊桥人家、东山石舍相继开业,婚纱摄影基地、水果采摘园也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好去处。产业兴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门路也就多了,有的创办农家乐、有的在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务工、有的流转土地种上了茶叶、有的直接销售农产品给游客。村里的15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开办鹊桥农家乐的贫困户吴德锋、一家五口不用外出打工,2019年接待游客两万五千人次,收入达到三十几万元。从贫困户一步跨入小康户。
陈源钦
市委主要领导驻村调研,提出了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思路。
东山与国家3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念山隔峡谷相望。
经过乡里的牵线搭桥,引入社会资本2000多万元,长309米,高158米的玻璃悬索桥---云谷鹊桥落成了。
云谷鹊桥成为东山的一大卖点,每天都有几百上千游客到玻璃悬索桥游玩,周末、节假日,常常是十几辆大巴车、上百辆小轿车停满了停车坪。
陈源钦
2018年5月,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下派任职东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在这样一个空心村、空壳村,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如何破题、解题,是许多同类型山区乡村遇到的难题。
如何破题?我就从人居环境整治开始。
我们利用村规民俗共同约束,村干部一家一家入户工作,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老观念。
村里的旱厕拆除了,柴垛堆放整齐了,雨污进行了分离,村子干净了。紧接着,我们对村庄巷道和屋子的立面进行改造,东山村颜值高了。
在市委“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创新机制下,通过市委办及第四支部的全力帮助,村民眼里的大工程--占地50亩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始动工。
虽然民生欠账有不少,产业振兴难度大,但是我们一件一件落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大家的心更齐了。
陈源钦
大家好,我是南平市委办下派政和县东山村第一书记陈源钦。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脱贫攻坚故事,“上海小孩恋上东山老家”。
东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只有3个自然村762人口,贫困户15户50人。村民靠山吃山,收入主要靠笋竹、茶叶和锥栗,山村留不住人,常住人口仅百余人,虽然有位于353国道边的地利,却没找到致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