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宜居城,物阜民丰地,大美阜城欢迎八方宾客的到来!
湖西侧有凉亭一座,因荀慧生号为留香,故名“留香亭”。整个凉亭为仿古式建筑,贴合荀园古典式园林的建筑风格。留香亭连接着折线长廊,因荀慧生唱腔优美,取余音绕梁之意,命名为“余音廊”。行走在余音廊中,既可遮荫避雨,也可闲坐休憩。常有附近的戏曲爱好者来此游玩、练声,感受大师千年风采。行走在园中,或荀派、或新派、或方言、或京腔曲声传来,让人忘却城市的匆忙纷繁,一种久违的轻松平和在身心中徜徉。
沿余音廊拾级而上,可以登临“见山亭”。此亭与纪念园出口形成对景,于亭中可俯瞰全园,美不胜收,也可在亭中小憩,眼前碧水绕台、花香叠翠,让人见之忘忧。
园区以“发扬大师精神,传承国粹艺术,打造园林经典,提升民生福祉”为宗旨,采用“三纵两横一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以柔美戏曲风,诗意纪念园为设计定位,力求打造一处集绿色生态、戏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古典园林。
建园过程中,依据原有河道形态,建设景观水体,既丰富了园内景观,又可以有效地蓄存雨水,用于中心湖的景观补水和周边的绿化浇灌,有效节约了水资源,践行海绵型城市建设理念。同时,沿湖栽植各类乡土适生植物,打造季相丰富的滨湖植物景观。
湖中心,设置了荀慧生经典剧目——红娘中的扮相雕塑,凸显公园的历史底蕴。湖北岸设置为亲水平台,湖上架有折桥,是仿古石桥形式,曲折迂回,既可以作为公园一大景点,也可以让游人在桥上观湖内游鱼嬉戏,赏四面景观美景。
整个游园采用古典园林设计手法,掇山理水,将亭廊等构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游园内绿化景观丰富多彩,园路两侧特意栽植了大片牡丹、芍药等花卉,取名牡丹园,是为纪念荀慧生“白牡丹”的艺名,同时映衬了荀慧生志洁行芳的品格,与流芳百世的成就。园内广植国槐、金叶榆、红叶李等乔木,配以紫荆、木槿、玉兰、樱花等开花小乔木,植物搭配色彩丰富,相映成景。地被植物多采用麦冬、萱草、三叶草、鸢尾、八宝景天等植物,绿化效果良好,色彩丰富,营造出多层次绿化景观,使整个园内达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化效果。
荀园西侧是山水游园区,被命名为“牡丹园”
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他出身梆子班,又熟悉昆曲,故能博采众长。他结合自己的条件,从剧本、唱工、念白、身缎到化妆、服装各方面进行了既发展传统艺术、又保持京剧特色的革新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京剧旦角中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荀派。
1927年为弘扬京剧艺术,北京《顺天时报》举行首届全国旦角名伶评选,消息一出,全国戏迷翘首以待。经过反复角逐,认真评选,最后梅兰芳表演的《太真外传》,程砚秋表演的《红拂传》,荀慧生表演的《丹青引》,尚小云表演的《摩登伽女》获得前四名,从此有了“中国四大名旦”之说。
四大名旦合照
荀慧生越唱越红,上海的许多知名人士组成沪上“南国白社”,为荀慧生著书立说,加以赞扬。
荀慧生在上海滩演出四年,虽然大红大紫,但他很清楚,京剧的发祥地是北京,他希望能回到北京的舞台上,于是他辞别朋友,回到北京。
这时的荀慧生在表演艺术、舞台布景上都进行了改革,将海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传统京剧的表演中,继续在京剧艺术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荀慧生不拘泥旧的表演形式,一边演出,一边革新。他在上海,率先大胆地使用了灯光、布景,并对剧本进行了润色和加工,将原先没头没尾的折子戏,编写成故事情节完整的大戏,增强了戏剧效果,普及了京剧表演艺术。他还受外国画报的启发,把传统的画嘴唇只点三个樱桃点,改成以口红涂抹整个嘴唇,增强了表演效果。
1919年,荀慧生随武生泰斗杨小楼班组赴沪演出。杨小楼指名要荀慧生参加,演出的第一场戏为《花田错》,荀慧生饰丫环春兰。荀慧生跷工扎实,动作优美,表情细腻,扮相俊秀,而且把梆子花旦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于京剧之中,使上海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大饱眼福。杨小楼与天蟾舞台演出合同期满返京后,荀慧生应剧院经理之邀,留在了上海,单独“挑起了大梁”。
1908年冬天,8岁的荀慧生第一次在天津登台演出。师父见他性情温柔,长相俊秀,皮肤白晳,就给起了个艺名“白牡丹”。
1910年,荀慧生跟随师父到了北京,向师爷——老十三旦侯俊山学戏。侯俊山非常喜欢荀慧生,亲自给他说戏、教戏,使荀慧生的表演技艺迅速提升。这期间,经侯俊山亲自指导的《花田错》、《小放牛》等戏,在戏园里轰动一时,场场爆满。1917年,荀慧生17岁时,正式满师。
1900年,荀慧生出生在阜城县谷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荀凤鸣用一条扁担,挑着全部家当,带领妻儿四口,逃荒到天津。迫于生计,通过老乡把荀慧荣、荀慧生兄弟二人,卖给了戏班学唱河北梆子。当时的班主叫庞启发,以教徒严厉出名,绰号“庞剥皮”。跟着这样的师傅,幼年荀慧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毯子功”、“把子功”和“跷工”。尤其是跷工,练功时要用两条五六尺长的粗布带子,把两只脚牢牢绑在硬跷上,靠墙直挺挺地站着,一袋烟功夫,就会疼痛难忍。荀慧生除了睡觉,都绑着跷走路,终于练出了过硬的跷功。
作为“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从阜城大地走出,对京剧艺术孜孜追求,开宗立派,终成大家,被世人誉为“一代宗师 花衫泰斗”。
小留香馆,是阜城还原的荀慧生先生的书斋,小留香馆的匾额是1926年吴昌硕的篆书,字迹遒劲有力,匾后附识:香可留,色即空,佛说如是,闻天风,丙寅四月,大聋时年八十有三。
碎花脸:碎花脸是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的,其色彩和形状都更加的丰富多彩。
歪脸:歪脸的特点是无论从构图,还是形状都给人以歪斜的感觉,多用于奸佞,狡诈之人。
六分脸:六分脸的特点是脑门上的立柱纹和眼部以下部位为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的十分之四,脸部以下部位以外的颜色占全脸的十分之六,上下是四六分的结构,所以称它为六分脸。
象形脸: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象刻画在脸上,如猫神,豹神。
三块瓦脸的特点就是以一种颜色作为底色,用黑色勾勒眉眼鼻三处,将整张脸分为三个部分,所以称它为三块瓦脸。
整脸是脸谱谱式中最为简单明了的一种化妆方式,他是整张脸以一种颜色覆盖全部,只在眉眼处有所不同。
十字门脸的特点是从脑门到鼻尖处有一通天立柱纹,用黑色连接两眼之间,与通天立柱纹形成一个十字形状,所以称它为十字门脸。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颜色不一,脑门突出,形状像是元宝。
脸谱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戏曲脸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无序到有序、从萌芽到发展的一个漫长过程。自脸谱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谱式,其色彩丰富、图案缤纷,有着很强烈的神秘感。
必须上精品
宇文庭轩
直接《红娘》?缓冲一下也行啊
荀慧生艺术馆,正前方“戏”字两侧的是古代传统的声调名称“宫商角徵羽”对应的是现代的“Do Re Mi So la”同时也对应的有五行“土 金 木 火 水”也代表着“唇 舌 齿 鼻 喉”。此外,内部有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多人的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