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景县,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里、治军名将周亚夫的封地,拥有大运河夯土险工、景州塔等一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子故里,大美景州!欢迎大家到景县来做客!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复合耕作体系。将鱼池和蔬菜池连接成一套种养循环系统,鱼池的水24小时循环流入蔬菜池,鱼的粪便和饵料经过二次过滤后进入蔬菜池为蔬菜“施肥”,蔬菜在吸收肥料养分的同时将鱼池的水净化,再循环流入鱼池给鱼用,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防控不用药、种菜不施肥”。
双低碳模式,即动能低碳+生产低碳。
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方式,大幅降低对国家电网电力依赖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生产低碳,坚持“零药”模式,完全不使用传统化学药物。采用自主研发的“中草药+植物酵素”复合技术进行水质管理及鱼病防治,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健康的产品。
水产饲料方面,引入了黑水虻养殖系统,作为传统饲料的替代品。黑水虻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天然饲料,通过回收园区及周边的鱼菜残料、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养殖。不仅提高了鱼肉的品质,还有效减少了因传统饲料使用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鱼菜共生”种养基地大棚:位于河北省景县龙华镇,2022年景县首次推广“鱼菜共生”种养项目,通过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基地”合作模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设备、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帮助农户依靠现代科技,走上致富之路。
景县粉玍冚传统技艺起源于永乐年间,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摊制粉玍冚的工艺为:选豆,精选上好的绿豆;泡豆去皮;研磨成浆;和成糊状;用特殊的锅摊制成饼状,待熟后折叠成四方形即为成品。整个过程需要用木马勺顺时针不断的研磨。2015年12月被列为衡水市市级非遗名录。
景县粉玍(ga,一声)冚(本字应写作“出”不出头)
景县恒盛公馓子的制作工艺为古法纯手工工序,大缸和面,小缸盘条,木案板搓条,炭火铁锅油炸,以精面粉、小磨麻油与菜籽油作为原料。炸出的馓子具有独特的特点,香、脆、酥,色质金黄,透酥松脆、香气浓郁,入水即化,有生津开胃的效果。
馓子在炸制前需要提前准备,将面粉和成面团,经过反复叠、拉、搓、盘,最后形成一根到底的细面,为防止粘连,需要在油中浸泡。
馓子营养丰富,非常适合老人、儿童及产妇病弱者食用,还可以搭配其他食材做成美味菜肴,吃馓子早已成为景县当地人的一种习惯。
“馓子”又称“寒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景县馓子尤以有上百年历史的“恒盛公馓子”久负盛名。曾作为宫廷贡品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京城。民国年间的《景县新志》曾记载:“景县馓子最出名。”
景县的“恒盛公”馓子是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燕赵老字号。张金怀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为大家介绍“恒盛公”馓子。
“衡水铁蛋”创作者付中华邀请景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李娜一同为大家介绍景县运河特色美食文化。
景县地处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结合部,自秦置县,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京杭大运河段)被列为58处遗产点其一。千年运河,丰富了景县的大运河文化,滋养了景县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现在,景县共有非遗项目85个,其中市级非遗项目17个。
本次直播以“非遗美食景县行 生态种养富农情”为主题,邀请本地网络达人付中华出镜,把景县的运河美食文化、非遗技艺、工匠精神、“老兵情谊”助农发展等内容推介给广大网友。
由衡水市委网信办主办、景县县委网信办协办的第三期“我心永‘衡’之我是家乡代言人”网络系列主题活动将于8月15日上午10时进行直播。届时,将由“衡水铁蛋”的创作者付中华带领各位易友以“非遗美食景县行 生态种养富农情”为主题,以第一视角带领广大网友朋友们游览景县!
本次活动旨在:聚焦衡水发展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全方位宣传展示衡水儿女昂首阔步新征程、团结奋斗谱新篇的奋进图景。